刚从地里收获的新鲜蔬菜洗干净,连切都不用,整颗地放进洗干净的水缸里,撒上一层一层的盐,再根据口味放入泡椒,用大石头压好。然后就等待时间给我们烹饪一道美食。有些地方甚至会把肉类,比如整条的鱼放进去一起腌制。时间一到,美味脱颖而出。
不知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受到了腌泡菜的启发,从而发明了浸制标本。两者在某些原理上非常雷同,比如都是利用液体置换的方式,保证了动植物体内水分的充盈。当然换个角度来说,这些腌制的食物确实也算是一种浸制标本。 啥?这也是标本?那以后吃泡菜可别有一番滋味了。 为什么要做标本 之所以说这些是标本,那是有道理的,咱们先看看标本的定义。 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后,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的产物,可作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他各种研究之用。 最经常能看到标本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博物馆,这里面最常见的、保持了动物生前原貌的标本就是浸制标本和剥制标本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浸制,什么样的动物剥制呢?这就要从物种的特点,以及两种标本的制作方法说起了。 浸制标本:泡就完了 首先说浸制标本,其实这是标本中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易行的——泡就完了。给原材料注射防腐液,并泡在固定液中,最后放入浸泡液长期浸泡即可。这里面提到的三种溶液,其实都是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只是浓度不同。 浸制标本适用范围非常广,原则上说,所有动植物都能做成浸制标本,只要你有那么大的容器。但实际操作中,用于浸制的大多是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动物内脏以及动物胚胎等。 好了,既然要还原生前的样子,那就依旧泡在液体里好了。所以优先选用浸制法保存的,都是与水结合度极高的生物及其组织,用防腐溶液置换生物的体液,从而既能防腐,也有了水分充盈感。下次吃泡菜的时候你留意一下。 在科研工作中,浸制标本非常重要,因为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立刻保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泡入酒精,同时也不影响后期提取DNA做分子实验。因此现在在非展出的馆藏标本中,很多都是浸制标本,虽然不利于观赏,但对科研重要性极高。 剥制标本:一步不能错 生物诞生在水中,即使在登陆之后,早期的四足动物依然无法远离水源生活,直到羊膜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出现。羊膜动物具有很多适应陆生的特征,比如角质化的表皮(防止水分散失)、胚胎有羊膜包裹(保护胚胎发育不受外界干扰)等,它们的生存繁衍不再极度依赖水。 所以这些动物做标本时,就不用非要“泡”了,而是采用一种更适合、更美观的方式——“剥”。 现代博物馆中,最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是那种活灵活现、带毛带眼睛的标本,这叫做剥制标本,在鸟类、哺乳类中最为常见。 既然追求100%的神还原,那么制作过程也不太可能像浸制那样“一泡了之”。剥制标本制作过程相当复杂,粗略统计其中用到的技术涵盖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等多门学科。以我做标本的经验来看,制作的核心是:“每个环节不出错,细节表情见真招”。 首先,拿到死体后我们并不着急立刻动手,而是先对动物进行数据采集,比如身高、体重、三围等等。这个干嘛用?后面会提到。 剥皮这一步考究的一定是细心和耐心,既要慢慢剥制防止纰漏,又不能动作缓慢,而导致皮张干燥或变质,太难了…… 皮张剥出来后,接下来就分为两步走了。一方面将皮质进行清洗,浸泡防腐。这个鞣制过程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以后你的标本是羽翼丰满,还是光板没毛……老前辈们运用的防腐方法多是用砒霜,虫子是防住了,对做标本和看标本的人也会有一定影响。而现在只需使用一些常见化学品,如柠檬酸、食盐、小苏打等,就可以完成兽类皮张的鞣制——感谢科技让标本师延年益寿。 经过鞣制的皮张柔软富有光泽,而且毛发完整不脱落。 假体制作完毕后,相当于模特完成,这个时候拿来已经鞣制好的“衣服”给模特穿上,再针线伺候把“拉链”锁好,是不是标本就完工大吉了? 并不。 以我的经验,到这一步,你的标本完成了60%,剩下的工作量虽然不多,但技术含量极高,那就是整理姿态和表情。动物是不是活的,能不能跟你“眨眼”,关键就看这一步了。 首先装上义眼后,要看视线是不是聚焦。我看到过很多斗鸡眼、散光眼的标本,都是不太聪明的亚子,让人忍俊不禁,例如某自然博物馆的网红狮子标本。 此外面部的肌肉线条也至关重要,想表现不怒自威的猛兽,鼻子皱起的皮肤纹理就一定要强调;想表现惊慌失措的食草动物,嘴巴周遭的线条要紧绷,可以说标本也是要做“表情管理”的。 我们博物馆中常见的是上述这种剥制标本,准确说应该叫“真剥制标本”,相对应还有一种叫“假剥制标本”,剥还是一样的剥,但不需要有姿态动作,就是简单填充,然后直挺挺的躺着,不做展示而做科研。全世界博物馆收藏的假剥制标本数量远远超过真剥制标本。 那么有朋友肯定问了,鱼和两栖类就不能剥制吗?就不能留下生前五彩斑斓的样貌吗? 剥制是可以的,但颜色嘛,很多都是需要后期喷涂上色。基于这个难点,现在很多水生生物的标本,又有了新思路:一种是采取塑化标本的方式,还有一种是死体翻模做成树脂模型后,再进行上色。两者都很好地处理了“脱水”这一环节。 是“剥”还是“泡”还真的是“食材”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标本制作的核心目标:还原。博物馆里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是历史的厚重,展示在生境场景中的是现代技术和审美的跃进。 不知道看过此文,能否激起你动手尝试一下的欲望呢?哪怕腌一缸泡菜呢!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