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鼠疫潜伏期知识解读

草原科普星
致力于基层科普传播服务
收藏

鼠疫的潜伏期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 1-6 天之间,多为 2-3 天,个别病例可达 8-9 天。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而肺鼠疫病死率更高。

鼠疫潜伏期症状:鼠疫轻型仅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无出血现象; 重者会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一般有呼吸道症状或发热者,就应该接受医疗观察。

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 2~ 4 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鼠疫的流行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 6 世纪中叶开始至 8 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

542 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 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2、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 2500 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 1/3 之多。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突然爆发的,至 20 世纪 30 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 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 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鼠疫常见的传播途径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则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肺鼠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之一,病死率高,在 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病人除具备鼠疫的全身症状外,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口唇、 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严重吗?

鼠疫是烈性传染病,历史国内外都曾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

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1、避免密切接触咳嗽者

2、减少人群密集场所逗留时间

3、在鼠疫流行区不接触死亡动物

4、在鼠疫流行区使用驱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