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科学】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丙肝病毒发现者!丙肝是常见病吗?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北京时间10月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今年这一奖项颁给了哈维·奥尔特 (Harvey James Alter)、迈克尔·霍顿 (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丙肝病毒”。


图片来源 nobelprize


很多人对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比较熟悉,而对丙肝病毒(HCV)相对陌生,事实上,丙肝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不比前两者少。 丙肝病毒造成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均高于乙肝病毒,而且,丙肝病毒感染的隐匿性强症状隐匿不易察觉。


病毒性肝炎,图片来源 nobelprize


丙肝的发现和输血有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普遍要求对献血人员做乙肝病毒检测(乙肝病毒可通过输血传播),此举大幅降低了输血导致的病毒性肝炎传播。但一段时间后,医生们发现即使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血液筛查后,仍有许多人在输血后感染了肝炎。当时,这种因输血而引起的未知病毒性肝炎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


新型肝炎的发现促使全世界科学家开始寻找病原体。1987年,美国凯龙公司(Chiron Corporation)霍顿小组和疾控中心布拉德利(Daniel W. Bradley)合作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1988年,奥尔特团队证实这种新型病毒存在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样品中。1989年,霍顿小组正式鉴定出这种新型病毒,并更名为丙肝病毒。


著名HCV发现者奥尔特(左)、霍顿(中)、布拉德利(右),图片来源拉斯克奖和加德纳奖网站


90年代初,美国病毒学家赖斯着手研究HCV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模式。他的研究小组于1997年首先在黑猩猩体内实现了HCV的大规模制备,为认识这种新型病毒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病毒学家巴特斯切勒(Ralf Bartenschlager)与学生洛曼(Volker Lohmann)一起,在赖斯发现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可在人肝癌细胞内进行繁殖的HCV体外培养系统,极大地推动了HCV的各项研究。


HCV体外培养建立者赖斯(左)与特斯切勒(右),图片来源拉斯克奖网站


借助体外培养技术,科学家对HCV病毒特征、生活周期、致命弱点(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疫苗开发和药物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球被丙肝感染的人群约1.6亿,每年约有25万人因此丧生,我国也有大约一千多万患者。由于丙肝病毒平时很“低调”,不少人感染后并无明显症状,所以这种病毒常常能消无声息地潜伏下来损害肝脏。丙肝疫苗至今尚未开发成功,这也给该病的防控造成了困难。


2013年12月6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索非布韦(sofosbuvir)联合病毒唑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索非布韦的推出无疑为众多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12周用药就可实现丙肝的治愈,使这种长期无疫苗可用、无特效药物治疗的疾病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为部分丙肝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所以索非布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肝癌预防药。


索非布韦化学式,图片来源拉斯克奖网站


主动检测,尽早发现是防控病毒的有效措施,建议高危人群均进行丙肝的相关检测,包括抗HCV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丙型肝炎基因分型、肝功能检查等。


一旦发现疾病,务必规范治疗。可能有人会认为,只要没有表现出症状就不必治疗,其实,只要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就需要进行治疗。事实上,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 98%的丙肝患者都可以治愈。


长期以来,人类与各种传染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年,哈维·奥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因“发现丙肝病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是对人类抗击传染病所做努力的极大鼓舞。


蝌蚪五线谱编创图文/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Sirens


内容来自: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