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一颗芯""一块屏"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标配,当下市场火热的OLED屏幕,到底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说其是全面屏的未来?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采访专家:

刘晨(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感光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当地时间2020年1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多个OLED显示屏挂在展区中心的一颗假树上,用来展示其柔性OLED屏幕。

放眼当下,"一颗芯""一块屏"已经成为不少电子产品的标配,一块好的屏幕不仅可以保护你的眼睛,还可以带来愉悦的使用体验。显示技术已经与处理技术一样,在智能设备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下日渐成为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OLED与传统的显示技术有什么区别?其核心技术是什么?特别是备受关注的柔性OLED显示屏,是否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

OLED两大优势:屏显好、可折叠

大多数人看来,液晶屏幕之间,或许并无太大区别,但实际上,常用的屏幕材质LCD、OLED,背后却是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LCD是英文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缩写,按照背光源的不同,LCD又可以分为CCFL和LED两种,因此LCD实际上包含了LED。它的原理是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靠灯的明灭来进行显示,即在两片液晶玻璃之间,利用TFT信号,来控制偏振光射出的方式,进而达到显示的目的。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晨告诉记者,OLED与LCD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使用材料的区别,OLED在两个电极之间,使用的是有机发光层,也就是有机材料,而LCD使用的是无机材料。另外因为发光原理不同,OLED不需要LCD屏幕那样的背光层,也不需要控制出光亮的液晶层,只需给它通电,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这等于告别了传统的"二极管"模式,是材料学的一大进步。根据发光材料的区别,OLED又分为"小分子OLED"和"高分子OLED",不过对消费者而言,两者差别并不大,因为当前投入量产的OLED组件,使用的基本都是小分子有机发光材料。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OLED发光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LCD,OLED的长处在于节能省电、视角更广、也更轻薄。此外,还有两大明显优势,首先是屏幕显示效果,与液晶分子接受命令需要进行转换不同,由于OLED是自发光的,可以直接控制像素点,且速度非常快,视觉上很难观察到残影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高速动态画面上优势更明显。其次,是屏幕的折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柔性屏,由于不需要加载在玻璃片基上,OLED具有柔软可弯曲的特点,结合OLED屏幕轻薄的特点,未来OLED屏幕不仅能做到纸片一样厚度,还可以随意折叠弯曲,在电视、手机屏幕及很多智能设备的应用上也大有作为。

众多优点,让OLED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的显示技术,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重点关注。在手机领域,OLED显示屏已经成为中端机和高端机的分水岭,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型号的高端智能手机,都使用了OLED显示屏。在电视行业,2019年中国OLED电视市场规模达到38万台,年增130%左右,到2020年更是有望超过100万台,年增长率也有望突破300%。

不过刘晨也表示,OLED尽管日渐成为主流,但它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完善,例如"烧屏"(烧屏是指显示器长时间显示某个静止的图像画面,留下残影的现象)问题,这是因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发光的特性,而致其发光的这些有机材料寿命有限,当屏幕长期显示某个静止画面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因持续发光,加快衰老速度,亮度就会降低,出现了类似屏幕损坏的情况。这也从侧面说明,这项技术还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上游材料:OLED的核心技术

华为芯片断供事件,让人们意识到芯片领域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其实除了芯片,业内也曾有"缺芯少屏"的说法。那么,什么才是OLED的核心技术?

芯片领域主要分为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和测试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我们常提到的光刻机、加工生产等都属于中游制造环节,也是目前整个领域当中难度最高,技术垄断最为严重的环节。与芯片产业链类似,OLED的产业链也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中游是面板制造和模具组装,下游则是手机、电脑、显示器等面向公众的智能终端产品。

但与芯片领域不同的是,OLED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领域,包括蒸镀、电极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偏光片、封装胶等等,也是OLED面板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OLED显示屏的性能表现。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图片来自网络)

从OLED单体材料的合成链来看,首先需要将基础化学原料合成OLED中间体,然后进一步合成为OLED粗单体,再进行升华提纯处理后形成单体,最后才可以通过真空蒸镀的方式用于OLED面板的生产。

尤其是蒸镀工艺,它的作用是在玻璃基板上"蒸出"发光材料,甚至包括金属电极,这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光刻"有异曲同工之处,也从侧面体现出蒸镀工艺的技术性与复杂性,是整个OLED生产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蒸镀工艺需要"蒸镀机",目前,全球高端蒸镀机基本上被日本、韩国垄断。尤其是日本的 Cannon Tokki ,在高端市场更是遥遥领先。资料显示,Canon Tokki 的蒸镀机产品,能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基板上的误差控制在 5 微米内,这是其他产品远远不能达到的精度。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OLED 生产的核心设备蒸镀机(图片来自网络)

在OLED的有机发光材料方面,日韩厂商也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仅日本企业出光兴产,就占据了65%左右。再例如柔性折叠OLED显示需要的透明PI膜,也基本掌握在住友化学、三菱瓦斯等日本企业手中,国内企业,目前还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

因此国内OLED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产业链,例如公众熟知的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深天马等厂商。以京东方为例,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上半年,公司购入了首台Tokki蒸镀设备,不久后即宣布柔性OLED屏幕量产,在2018年更是首次被国产旗舰手机搭载,也因此具备了和三星在OLED领域竞争的基础。

下一站:柔性OLED屏幕

实际上,为了避免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卡脖子",在OLED上游领域,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例如位于吉林的奥来德光电,多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最终自主研发生产了有机发光材料和蒸发源,实现了从"前端"到"终端"的跨越。

在蒸镀机方面,进入2020年以来,合肥欣奕华、广东中山凯旋等企业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纷纷宣布成功研发国产化OLED蒸镀机,虽然精度水平无法与外国相提并论,但在打破垄断方面,已经迈出了积极一步。

在柔性OLED屏幕方面,国内企业更是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柔性OLED屏幕是指可弯曲、折叠,柔韧性佳的屏幕。在手机上,柔性OLED屏幕可以创造多种屏幕形态,近年来流行的曲面屏、逐渐兴起的折叠屏,未来无限畅想的弯曲屏幕,都是依托柔性OLED屏幕的特性。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得益于自发光特性,OLED可以只凭借少量光线,就能呈现出让眼睛更加舒适的丰富多彩画面。

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的柔性OLED市场,尽管三星占比依然高达到63.2%,但国内屏幕领头羊京东方的占比,已经突破20%达到24.4%;从2018年开始,华为的高端旗舰机Mate20 Pro就开始采用京东方生产的屏幕,到2020年,最新推出的P40、P40 Pro等机型则全部采用了京东方生产的柔性屏,实现了屏幕100%的国产化。

就在今年9月10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京东方AMOLED柔性显示屏在众多项目当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另一家面板厂商维信诺的表现也相当不错,不仅在2019年入围华为供应商库,今年还成为OPPO首款双曲面柔性屏智能手表,以及中兴最新款5G手机的独家供应商,获得了业内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LCD屏幕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中国屏幕厂商已经反超日韩企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一站,中国屏幕厂商的目标正是OLED屏幕。

据业内预测,随着柔性OLED屏幕的快速增长,到2021年,我国OLED生产线月产能将超过450片,占全球产能比例26%甚至30%;到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屏幕总产能占比将近46%,届时有望超过韩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OLED生产国。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已经成为国产OLED屏幕发展的关键节点,但三星等一线巨头在技术水平、技术积累和产能上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国产OLED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翻身,依然任重道远。

而这其中,上游的材料与设备领域的差距,已经成为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短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OLED材料,目前来看市场份额比较低,这是未来国内厂商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力的领域。

渐成主流的OLED显示技术,是全面屏的未来吗?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内容来自: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