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涉嫌论文造假事件引众议。遵循科研规则和伦理,不参与科研不端行为外,也应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撰文/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供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去年刚得诺贝尔奖,今年就曝出了论文造假!
近日,著名学术打假斗士PubPeer网站指出,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涉嫌论文造假。截至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署名塞门扎的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这些论文被质疑的问题包括,一图多用或图片PS,复制粘贴,少数文章还被质疑存在伦理问题。
▲2019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20世纪90年代初期,塞门扎团队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并在1995年对其纯化和克隆。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HIF的降解机制。为此,塞门扎因"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发现"而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共同获得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塞门扎的论文是否造假,以及其本人是否知晓并参与论文造假,还需进一步调查证实,目前塞门扎并未对于论文涉嫌造假给予回应,不过,2位论文作者回应了相关问题。
一位是塞门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索迪(Akrit Sodhi),他承认论文有两张图被"无意地交换了",但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中重复使用同一图像。因此,这个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研究结果。另一项研究也是与塞门扎合作完成的;合作者之一、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拉坦(Rajiv R Ratan)称,尽管有些图片看起来几乎一样,但它们并不是同一张图,当初做这些研究的人已经离开实验室很久了,需要再仔细调查情况。
此外,在受到质疑的论文中,有一篇文章已撤稿,两篇已勘误或更正。这些情况也说明,对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目前尚不能完全定论。但也从中反应出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处于塞门扎诺奖的光环之下,这些问题更引人瞩目,影响也更大。
▲在塞门扎被质疑的32 篇论文中,被质疑存在多个学术问题,包括存在图片部分内容复制粘贴嫌疑;一图多用以及存在对图片的ps刻意涂抹痕迹等。(图片来源:知乎)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提出的涉嫌造假的40篇论文发表时间从2001年至2018年,未涉及塞门扎获得诺奖的原创论文。塞门扎的最重要的两篇原创论文分别发表于1991年和1995年,也是20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提塞门扎"关键著作"的两篇位列最前的论文。因此,塞门扎的涉嫌造假对其获得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本身的权威、真实和声誉并无太多的影响。
但是,Pubpeer网站上公布的,7年内有塞门扎署名的涉嫌造假论文多达40篇(可能未来还会增加),数量之大、时间跨度之长还是令人震惊。其中,2013年到2016年涉嫌造假的论文就有15篇,超过总数的1/3。涉嫌造假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有关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数量超过一半。如果最终结果证实是造假,结果对于这些科研领域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即便塞门扎的原创性论文没有涉及造假,但是,如果其涉及造假的其他论文的曝光时间如在2018年或更早,也许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就会花落他家了,因为诺奖注重声誉,"爱惜羽毛"。
大多数科学家都会"爱惜羽毛"。遵循科研伦理,实事求是,不涉入科研不端行为。早在2016年5月30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就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的公告,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严谨定义:科研不端是指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研究的过程中,或在报道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篡改或剽窃。其中,伪造是指制造数据或结果,并且进行记录或进行报道;篡改是指修改实验材料、仪器或过程,或者修改或省略数据或结果,造成研究记录所反映的研究是不准确的;剽窃是指擅取他人的思路、方法、结果或者文字,而不给出适当的来源。但是,不正当研究不包括真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不同。
显而易见,PubPeer网站指出的塞门扎所涉的论文造假属于伪造篡改范畴,如果坐实,即便诺奖不会被收回,但对其名声和诺奖声誉也会是不小的打击。
支持赛门扎未涉造假的人认为,其作为著名科学家,不缺论文,不缺声誉,也不缺经费,没有必要为了多出成果多发文章而造假的动机。而且,塞门扎只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合作作者,他对研究做的是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如果涉及造假,极有可能是做具体研究的人所为。
但这种分析也缺少实质性的理由和证据。其一,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的时间段是在2001年至2018年,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其实也是一般的研究者,还没有诺贝尔奖的光环加持,因此也迫切需要业界的肯定和获得名声,这也是其多发论文的根本动机。
另一方面,针对塞门扎只是对挂名论文作宏观指导的意见,有一篇被质疑的2008年发表的塞门扎论文,第一作者是吉尔克斯(Daniele Gilkes),现在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当时与塞门扎是师生关系。吉尔克斯曾称,"导师塞门扎帮助我专注于研究,对改善结果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因此,要说塞门扎对论文完全不知情,恐怕说不过去,正如有某些网友评论,是压根没看见还是装作没看见,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尽管有些通讯作者并不实际参与研究工作,但既然署名和分享了研究成果,就该为论文的内容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塞门扎也要对这些涉嫌造假论文负责。
无论未来是否查实塞门扎论文造假,需要重视和坚守的第一要素还是要遵循科研的规则和伦理,不参与科研不端行为,同时也要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其次,对于有全球声誉的科学家,更要爱惜羽毛。
参考文献:
1.李晨阳,诺贝尔奖得主论文涉造假,顶级学者也P图?科学网,2020/10/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242.shtm
2.LEONID SCHNEIDER,Gregg Semenza: real Nobel Prize and unreal research data ,OCTOBER 7, 2020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0/10/07/gregg-semenza-real-nobel-prize-and-unreal-research-data/
3.如何看待 2019 年诺奖得主塞门扎 30 多篇论文涉嫌 P 图造假、学术不端,是真的翻车了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911838
4.2019年诺奖得主30多篇论文被质疑造假!涉及中国学者团队,2020-10-19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