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观点|板蓝根又遭哄抢,克服群体无理性亟需提升社群科学素养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板蓝根再次抢购热潮背后,折射出的是群体性科学素养的缺失。而克服群体“无理性”则亟需提升社群科学素养。

撰文/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供图/视觉中国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个体一旦进入到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当然他所指代的群体并非是聚集在一起的人,或者说从物理空间划分的群体,而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心理群体”。当某些热点事件或者说与普通公众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件出现后,群体无意识就有可能出现,即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比如近日在广州举行的“粤澳呼吸道病原体新药联合研究中心”第四次理事会白云山板蓝根澳门转化研讨会暨合作签约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透露,联合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南药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体外药效筛选,发现复方板蓝根颗粒和口炎清颗粒等显示出体外抑制药效。在投资者的热炒下,多个相关股票大涨。同时公众层面也出现了板蓝根抢购热潮。

观点|板蓝根又遭“双黄连式”哄抢,克服群体无理性亟需提升社群科学素养

从非典时期的“抢盐”,到福岛核事故后的抢购碘盐,再到年初抢购双黄连及近期抢购板蓝根等,类似事件总是时不时挑动着公众不安的神经,同时也反映着群体的无理性,也给我们从群体层面看待公众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一个视角和观察的契机。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常希冀通过媒体对科学进行传播给公众带来收益,或纠正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偏差,进而形成理性客观的看法。但是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著作《大众传播的效力》中表示,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它经常强化或弱化受众固有态度,但很少能从根本上改变之。从这个角度说,媒体传播科学时,更应做好内容的衔接与转化,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也就丧失了“把关人”的角色和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群体”陷入“狂欢”时,更需理性的观察者和声音。当然,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对科学有理性认知,并具备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并非朝夕练就,而是需要在科学领域长久地磨炼与沉浸。而从受众的角度,至关重要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之所在。

观点|板蓝根又遭“双黄连式”哄抢,克服群体无理性亟需提升社群科学素养

▲中国科协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群体性的科学素养,正如《科学素养:概念、情境与影响》一书中倡导,社群层面的科学素养能达到相当的成熟度,超越社群中任何个体的知识或技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素养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即便在理想状态,每个人的科学素养也存在差异,那么社群层面的科学素养就能够具有足够的贡献资源,虽然这不必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联系,但是通过特定的资源分配和组织模式,就可以让社群里的成员以不同的能力协同,从而为整体科学素养和社会福祉作出贡献。

所以,从社群层面或者说集体的层面来看的话,我们需要关注社群层面的科学素养如何在热点事件发生时,杜绝或者减少集体无理性的发生,抑制集合行为的出现,这不仅需要提升个体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确保媒体做好科学内容的转化与传播,还需要科学文化在整体层面上的提升与支撑。

观点|板蓝根又遭“双黄连式”哄抢,克服群体无理性亟需提升社群科学素养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内容来自:科普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