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白细胞(WBC)
白细胞也被称为免疫细胞,白细胞数值偏低,代表抵抗力差,机体容易被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数值偏高代表身体有炎症。比如:扁桃体炎、阑尾炎、肺炎等等。如果数值远高于正常值很多倍,说明可能患有血液病,应进一步检查。
红细胞(RBC)
红细胞是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媒介,红细胞数值偏低,说明有贫血的可能,比如脸色蜡黄,体力不济等;数值偏高,代表血液粘稠度高,血液流通速度缓慢。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其重要。
血小板数值偏低可能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数值偏高可能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等。
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数值偏低代表贫血。正常男性的血红蛋白应在(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数值90-12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30g/L以下为极重度贫血。一旦到达中重度贫血,一定要查找原因,及时治疗。
血红蛋白数值偏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等。
淋巴细胞(LYM)
淋巴细胞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
淋巴细胞数值偏低说明有免疫缺陷。数值偏高可能为百日咳、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细胞膜能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这类物质能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代表病毒性感染。数值偏高代表有炎症,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
>>>>第二大类:血脂
总胆固醇(TCHO)
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酸等的重要材料,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
总胆固醇数值偏低可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数值偏高可见于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甘油三酯(TG)
也称为油脂,主要来源为脂肪性食物的摄入和碳水化合物在肝脏及脂肪组织内的合成。
甘油三酯数值偏高,代表患者可能患有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塞、糖原累积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急性胰腺炎等。
数值偏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营养不良、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能将胆固醇进行代谢,再由胆汁排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偏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
数值偏低,常见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感染、应用雄激素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运输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的主要运载工具。
数值偏低,可见于家族性无和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数值偏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多发性肌瘤、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的检测能反应肝细胞的损害程度,数值升高可见于肝、胆疾病,胆石症引起的胆道梗阻等,如急、慢性肝炎。
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内,数值偏高可见于急、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及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血清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可由血液运送至肝脏,并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如果伴随转氨酶升高,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或其他疾病造成的黄疸症状;如不伴有转氨酶升高的单纯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慢性溶血以及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
>>>>第四大类:血糖
血糖是我国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血糖降低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多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急性黄色肝萎缩、急性肝炎、肝癌、磷及砷中毒等)。
血糖升高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脑外伤、脑溢血等应激状态;妊娠呕吐、脱水、全身麻醉时,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升高,这可能与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第五大类:尿检
尿葡萄糖(GLU)升高,常见于甲亢、糖尿病、慢性肝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尿胆红素(BIL)正常为阴性,如结果为阳性,可能为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尿酮体(KET)正常为阴性,如结果为阳性,可能为呕吐、脱水、糖尿病、发热、饥饿等。
尿胆原(URO)正常为阴性。如数值偏高,常见于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等。数值偏低,常见于胆管阻塞、急性肝炎、腹泻等。
尿酸碱度(PH)数值偏高,可能为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等。数值偏低,可能为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等。
尿比重(SG)数值偏高,常见于糖尿病、呕吐、发热、急性肾炎、腹泻。数值偏低,常见于使用利尿剂、尿崩症、饮水过多、肾功能衰竭等。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尿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肿瘤等。红细胞增高,常见于尿结石、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脏病变;白细胞管型常见于化脓性感染等。
血尿酸(UA)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数值偏低,常见于恶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等。数值偏高,常见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原发性痛风、多种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铅中毒、长期禁食等。
血肌酐(Scr)
血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老年人、消瘦者血肌酐会偏低,一旦上升,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可能。数值偏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尿素氮(BUN)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数值偏低,主要见于肾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脏疾病病人。数值偏高,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竭、水肿、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等、消化道出血、甲亢、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等原因引起的尿少和尿滞留等。
肿瘤三项包括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癌胚抗原(CEA),这里强调一点,肿瘤三项的检查指标有问题,并不代表就患上了肿瘤,需要由医生结合病情和其他检查判断。
甲胎蛋白(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正常数值为小于20ng/L,原发肝癌大多AFP大于400ng/L,AFP可早于影像学出现异常,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另外,内胚层癌、畸胎瘤、睾丸癌、胃癌、卵巢癌等伴肝转移者AFP也会增高。值得注意的是,妊娠3个月后的妇女也会出现此项数值升高。
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等。部分良性肿瘤及炎症患者也会升高,吸烟、心血管疾病、妊娠期、结肠炎患者此项数值也会升高,因此癌胚抗原只能作为癌症诊断的辅助工具。
铁蛋白(Fer)升高,除了可能为癌症外,慢性炎症、红细胞破坏也会导致数值升高,因此铁蛋白也不特异提示肿瘤。
3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