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王国义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世界第一例有记录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在日本。1950年10月,在日本大阪发生了一起由青鱼引起的暴发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了272人发病、20人死亡。
这件中毒事件发生后,大阪大学的藤野恒三郎教授从鱼干中分离到了一种从前未知的细菌,他将其命名为副溶血性弧菌。随后,在1956年和1960年又暴发了两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此后,该种病菌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发现这种副溶血性弧菌的藤野恒三郎正是鲁迅的老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中的解剖学老师)的侄子。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喜欢盐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淡水、海水、河口等水生环境中,是夏秋季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
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因此又被称为嗜盐性弧菌。喜欢潜伏于鱼、虾、蟹、贝类以及海藻等海产品中,偶尔也会通过腌渍食品,例如咸菜、腌肉、咸蛋、酱菜等传播。
重点是,这种致病菌在海水里非常常见,除了海产品外,其他食物经海水浸泡也有可能被污染,人一旦进食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最初由于交通限制,一般都是沿海地区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中毒,近年来由于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区的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吃到海产品,也就使得副溶血性弧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人群暴露规模和发生规模明显上升。
根据美国CDC(疾控中心)的数据报道,2012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相比2006年~2008年上升了43%。
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检测数据显示,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已在数量上超过沙门氏菌中毒案例,成为我国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
鉴于副溶血性弧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我国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规定:熟制水产品、即食生制水产品、即食藻类制品、即食水产调味品中,一批次采集5份各25g或25ml,副溶血性弧菌浓度均不得超出1000MPN/g(ml),允许1份样品在100MPN/g(ml)~1000MPN/g(ml)之间。
来源丨南方日报
副溶血性弧菌的存活能力非常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携带这种细菌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是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因此每年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的时节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人们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极可能引起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甚至会出现全身发热、寒战、脱水、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特征之一为中毒者的粪便多呈水样,且常混有粘液或脓血。
当然,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疾病并非是不可医治的,即使不幸“中招”,只要及时就医就可以痊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规范饮食来预防这种细菌的危害。
来源丨搜狐网
虽然该病菌极易导致中毒,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进行相应防护就完全可以避免,因此不用太过恐慌。
总之,对于经常食用海产品的消费者,要做到尽量采购新鲜的海产品,并在低温下贮藏,加工过程中要煮熟、煮透,切生、熟食物的厨具要分开,用完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同时,生、熟食物应分开放置,避免造成交叉污染。
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