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来自北京的汉族姑娘张廷芳
沿着跟文成公主几乎一样的路线进藏
在这里安家,教书……
她说,这一切的起点
都是因为爱情
近日,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
这位“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
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因为爱情,远赴西藏
1965年,藏族小伙次旺俊美和北京姑娘张廷芳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两年后,两人相识。会吹笛子,能唱会跳,普通话说得好,特别阳光。53年过去了,提到丈夫时,张廷芳的眼睛里仍掩盖不了少女般的欣赏和钦慕。△前排左二为次旺俊美1971年,次旺俊美向张廷芳表白,得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这位小伙子觉得自己的表白过于自私。他对张廷芳透露了毕业后的想法:“我很可能要回西藏,毕竟西藏还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次旺俊美的单纯、善良和才华,让张廷芳决定和他携手一生。1971年12月31日,他们在一间教室举办了婚礼。婚后,他们主动写申请,要求去西藏工作。两人也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献身西藏教育事业。张廷芳的父母尽管不舍,还是尊重了他们的决定。
△临走前,在北师大校门口的合影
15天才进了藏,这一路比想象中难
当时去西藏,远比今天艰难。从北京到拉萨,硬座火车转汽车,走了15天。因为高原反应,张廷芳吃不下饭,甚至躺都没办法躺。“这个北京姑娘说话好听
但我们什么也不明白”
到西藏后,她和丈夫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师范学校当老师。张廷芳在汉语教研组,次旺俊美在藏文教研组。△备课中的张廷芳当时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藏族,只懂藏文,不懂汉语。一开始,学生说什么她不懂,去上课学生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学生说:“这个北京姑娘说话好听,但我们什么也不明白。”张廷芳和次旺俊美商量起了解决方法。次旺俊美把生词翻译成藏文,张廷芳上课时再让学生抄在黑板上。他们还编写了一套汉语拼音、汉文、藏文三对照的《汉语文》教材,学生的汉语水平终于慢慢提高了上去。
丈夫被调到陕西咸阳
而这次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1983年,张廷芳和次旺俊美迎来了新的任务:参与筹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大学——西藏大学。当时条件落后,处处都是困难,次旺俊美整天废寝忘食地工作。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当时40岁的次旺俊美担任了第一任校长,张廷芳担任语文系主持工作的系副主任。“这是建在西藏本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他向世界宣告了这里可以办大学。”张廷芳的自豪溢于言表。△1988年,张廷芳与次旺俊美在西藏大学宿舍外的合照1992年,次旺俊美又被调到西藏民族学院担任院长,学校在陕西咸阳。这一次,张廷芳没有跟着他走。这一分开,就是6年。张廷芳说:“我到西藏,不能给父母尽孝。但我不能两边都不管不顾,所以我决心留在拉萨,照顾次旺70岁的老母亲。而且我觉得,我留在拉萨,次旺就一定能回来。”
△1983年,张廷芳夫妇与两个儿子
一次别离,留下一生遗憾
2006年,两人都到了退休的年纪。退休后,次旺俊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西藏贝叶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历经7年多,编纂贝叶经总目录、影印大全,参与制定相关保护法律法规……次旺俊美也被学术界称为“西藏贝叶经的掌门人”。
△次旺俊美在贝叶经考察工作途中
青藏铁路通车后,他们曾约定,等退休了,坐着火车重新走一次当年进藏的路线。他们还有好些愿望:一起看遍北京城,一起去一次海南……
只是,这些愿望最终变成了遗憾。
2013年10月,有关贝叶经的工作完成,次旺俊美和张廷芳终于有了属于两个人的时间。没想到的是,2014年初,次旺俊美被查出癌症晚期。这年12月5日,他便离开了人世。
列车在高原上飞驰,当年的伴侣却早已长眠于大地。张廷芳的泪再一次冲破设防。
如今,张廷芳的微信头像,是一把勿忘我和白玫瑰。这是次旺俊美去世100天时,她为他摆的花束。花朵不言不语,却道尽一切深情。
更多节目内容,点击视频↓
制片人/马烨 主编/马文佳总台记者/许晨阳编辑/许晨阳 隋邦科 文内照片均为受访对象提供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