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来客,陨石的秘密!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作为独特的天外来客,
每年都有大量的陨石
降临到地球表面。

(图源@CHRIS BUTLER/SCIENCE SOURCE)

它们绚丽夺目地划过天空。
掉落地面的场景多种多样,
成分也各不相同。

陨石(图源@MAINE MINERAL AND GEM MUSEUM)

陨石(图源@James Hyslop)

球粒陨石(图源@space-facts)

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样?
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源@Giphy)





01

陨石是起源于外太空某一物体
并坠落在地面的固体碎片。
如彗星、小行星或流星体,
在穿过大气层到达行星或
月球表面后幸存下来。


大多数流星体在
进入大气层时都会瓦解,
估计每年仍有500颗左右,
小至弹珠大至篮球的
陨石落在地面上;
但是,通常每年只有5至10颗
流星会被发现坠落,
并被科学家得知和寻获。

(图源@NASA)

少数的陨石够大,
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撞击坑;
相对的,其它的陨石
则因为不够大,
坠地时都已经达到终端速度,
最多只能创造出一个小坑洞。

巴林杰陨石坑(图源@NASA)

地球上最常见到的超高速撞击,
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气层的
铁陨石造成的。
典型的撞击坑包括
巴林杰陨石坑、
奥德萨陨石坑和
狼溪陨石坑等,在这些陨石坑
都发现相关联的铁陨石。

狼溪陨石坑(图源@Keraunoscopia)

相较之下,够大的石质流星体
或像彗星这样的冰雪球或小行星,
即使重量达到数百万公吨,
在进入和通过大气层时,
依然会被破坏而不会留下撞击坑,
著名的通古斯爆炸事件
可能就属于这种瓦解事件。

通古斯大爆炸地区

流星体在进入
大气层的过程中会被加热,
它的表面会融化和
经历烧蚀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
被雕塑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当它减速,最终会使
融化的表面层凝固成薄薄的熔壳。
在大多数的陨石,
这一层是黑色的
(一些无球粒陨石的熔壳
可能是非常明亮的色彩)。

塔吉什湖陨石(图源@Nicole Mortillaro)

流星体在大气层中碎裂,
有可能形成陨石雨,
落下的陨石从几颗到
几千颗都有可能。

(图源@britannica)

这些陨石雨坠落的区域
被称为散布区
通常是椭圆的形状,
长轴的方向与
流星飞行的方向平行。

Bassikounou陨石雨分布椭圆(图源@Dr. Svend Buhl)





02

陨石通常可以分为石陨石
(stony meteorites)、
铁陨石(iron meteorites)
石铁陨石(stony-
iron meteorites)三大类。


绝大部分陨石都是石陨石
可以分为球粒陨石
无球粒陨石两大类。
仅有6%的陨石是铁陨石或
混杂着岩石和
金属的石铁陨石。

球粒陨石(图源@Didier Descouens)

坠落在地球上的陨石
有86%是球粒陨石
它们因为含有
圆形的小颗粒而得名。
这些颗粒,或陨石球粒,
的主要成分是在太空中自由漂浮时
被熔化过的硅酸盐矿物。

球粒陨石(图源@H. Raab)

有些类型的球粒陨石
也包含少量的有机物质,
包括氨基酸和太阳前颗粒。
球粒陨石通常有45.5亿岁的年龄,
被认为是来自小行星带中
未能结合成大天体的物质。

碳质球粒陨石(图源@H. Raab)

像彗星一样,球粒的小行星
是太阳系中最早和
最原始的质点。
球粒陨石常被称为
行星构造的基材

原行星盘(图源@ NASA)

掉落在地球上的陨石
有8%是无球粒陨石
(意味着它们不包含球粒),
其中一些类似于地球上的
镁铁质火成岩。

坎伯兰瀑布无球粒陨石(图源@Claire H.)

大多数的无球粒陨石
也是古老的岩石,
并且被认为是已经被分化的
小行星地壳物质。

澳大利亚无球粒陨石(图源@H. Raab)

无球粒陨石的一个大家族
(HED陨石)的母体
可能源自灶神星族,
然而这种说法尚有争议;
其他的则衍生自不同的小行星。

HED陨石(图源@Marcoaliaslama )

大约5%的坠落陨石
是铁镍合金共生的铁陨石
铁陨石中含有90%的铁,
8%的镍。它的外表裹着一层
黑色或褐色的1毫米厚的
氧化层,叫熔壳

Tamentit铁陨石(图源@Ji-Elle)

外表上还有许多
大大小小的圆坑称为气印
此外还有形状各异的沟槽,
被称为熔沟。
这些都是由于它们有陨落过程中
与大气剧烈摩擦燃烧而形成的。
铁陨石的切面与
纯铁一样,很亮。


Murnpeowie铁陨石(图源@James St. John)

石铁陨石构成剩余的1%,
是铁镍金属和
硅酸盐矿物的混合物。
其中一种是橄榄陨铁
被认为是撞击有铁核心天体的
铁核边界所产生的陨石;
另一种是中陨铁

橄榄陨铁(图源@Doug Bowman)

因此,鉴定一块样品是否为陨石,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外表熔壳、表面气印、
内部金属、磁性和比重。

中陨铁(图源@Brocken Inaglory)




03

被观察到穿越大气层或
撞击地球的陨石称为坠落陨石
其它的陨石都称为发现陨石


大多数坠落陨石都是因为
肉眼观察到火流星,
或是在地面上确实发现
陨石撞击坑,
甚至两者都有。


因此,尽管陨石撞击在
地球上各处的几率
实际上基本相等,
但经过验证的坠落陨石
倾向于集中在
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陨石撞击坑(图源@Jim Tome)

与坠落陨石不同,
直到20世纪,发现陨石
只有数百颗被寻获,
其中80%是铁陨石和
石铁陨石,成分很容易和
当地的岩石区分出来。

铁陨石(图源@Meteoritekid)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陨石
是瑞典Muonionalusta铁陨石
100万年前落于地球上,
因靠近北极圈,
曾经历了4次冰期,
切片呈漂亮的纵横交错的
维氏台登结构。

Muonionalusta陨石(图源@R. Tanaka)

一些坠落陨石可以被
自动观测的摄影机观测到,
并经过计算坠落点的位置因而寻获,
如1959年坠落在
捷克斯洛伐克的
普利布兰(Příbram)陨石

普利布兰陨石(图源@Packa)

阜康陨石是于2000年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阜康附近山中发现的。
这块陨石分类为橄榄石铁陨石,
有着美丽的橄榄石结晶。

阜康陨石(图源@Wolfgang Sauber )

1960年代末期,
人们发现美国西南方的
新墨西哥州罗斯福县
是寻找陨石的好场所,
从1967年起,在这个地区
发现的陨石总共约有140颗。

罗斯福县陨石(图源@meteoritegallery )

南极州,同样有
大量陨石被发现。
自1974年以来,
在世界各国南极陨石搜索计划
总计找到的陨石标本之中,
有超23000颗已完成分类,
还有更多尚未完成分类的。

南极陨石(图源@ NASA)

在冰冻荒芜的南极
发现大量陨石的同时,
搜集者发现在高温的
澳洲沙漠也能找到许多的陨石。
自1971年至今,
在有系统的搜寻下,
已经找到超过500颗陨石。

澳洲陨石(图源@AUSTRALIAN MUSEUM )

在1986-87年,
一组在利比亚东南方约100千米
(62英里)的多罗沙漠
安装探勘石油地震站网的德国团队,
在平原上发现了65颗陨石。

利比亚陨石(图源@ collectingmeteorites)

而在阿曼地区
砾石平原和沙漠中,
迄2009年中已经发现了
5000颗陨石。
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
月球陨石和来自火星的
火星的陨石。

阿曼地区陨石(图源@omanobserver )

陨石促成了人类的产生,
由于陨石的影响,
促进了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发展,
但陨石也会带来
毁灭人类的危害性。


神秘而美丽的陨石
下一次究竟会何时光临,
只能由事实去证明一切了!

(图源@thecollectorscatalog)




参考资料:

[1]Rubin A E . Mineralogy of meteorite groups[J]. Meteoritics & Planetary ence, 1997, 32(2):231-247.


[2] Huss, G. Presolar diamond, SiC, and graphite in primitive chondrites: Abundances as a function of meteorite class and petrologic type[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5, 59(1):115-160.


[3] Jarosewich, Eugene. Chemical analyses of meteorites: A compilation of stony and iron meteorite analyses[J]. Meteoritics & Planetary ence, 2012, 25(4):323-337.


[4] Basu A R , Petaev M I , Poreda R J , et al. Chondritic Meteorite Frag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Antarctica[J]. ence, 2003, 302(5649):1388-1392.


[5] Nguyen A N , Zinner E . Discovery of Ancient Silicate Stardust in a Meteorite[J]. ence, 2004, 303(5663):1496-1499.



NASA、YouTube、AUSTRALIAN MUSEUM 、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 End -

来源:桔灯勘探




内容来自:桔灯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