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座水塔中有多少水?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于日前给出了答案:相当于230个三峡水库。全球变暖让"亚洲水塔"发生哪些变化?该如何守护?
撰文/记者 李鹏 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专家:
朱立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其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此外,积雪和冻土的水量估算还在进行中。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亚洲水塔"出现了哪些变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危机?
▲青藏高原由于储水丰富被称为"亚洲水塔"(供图:视觉中国)
蓄水量相当于230个三峡水库
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已有研究表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进行的初步估算表明,其中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常年积雪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多年冻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湖泊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测算表明,"亚洲水塔"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处的径流量三者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至少相当于230个三峡水库的最大蓄水量。
▲研究人员利用无人船测量湖泊水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平说,对于湖泊而言,他们会先实地测量一些湖泊的水下地形,估算这些样本的储水量,而后建立湖泊面积与水量之间关系模型,再根据相似性原理推测出更多湖泊的水量。冰川的水储量计算也是大致的原理,只不过计算过程更为复杂一些。但是,这也还不是"亚洲水塔"储水量的总和,因为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的水量估算目前还没有一个大致结果。
"如果将源自全球高山的水资源划分为不同的水塔单元,在全球可划分为78个水塔单元,而青藏高原则占据着其中最重要的13个水塔,这里有最大的水资源需求和巨大的水资源供给。"朱立平表示。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基本都是由降水遇冷冻结形成,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此外,"亚洲水塔"对整个中国的气候格局也有重大影响。因为亚洲水塔不仅为这片区域提供着重要的水资源,也极大地影响着地表的湿度与能量反射率,而高原地表湿度和能量反射率决定着其吸热程度,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通过水汽和热量输送对中国东部的降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10条大江大河源自青藏高原,为亚洲广袤地区提供着充足的水资源(朱立平供图)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冬季至1998年春季,青藏高原的大雪以及积雪融化后地表湿度的增加,加强了地表的湿度,减小了大气的吸热效率,从高原输送到中国东部中低纬度的水汽增强,使得中国东部的夏季风降水一直不能向北推进,而是停留在长江流域,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洪涝。
气候变化导致"亚洲水塔"的危机
最近50年,全球经历了明显的增温,而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数的2倍。在如此剧烈的气候变化幅度下,"亚洲水塔"的各组成要素势必发生剧烈的响应,其中冰川的巨变尤为显著。
监测显示,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过60米。几年前,在珠峰北侧5600米左右,看得到许多形态各异而且美丽的冰塔林,现在5700米才有。测算数据显示,中国冰川以年均131平方公里速度在缩小,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预期到2050年左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冰川会消失。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图(朱立平供图)
冰川融化时,有时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由于冰川稳定程度下降和降水量异常增加,就会出现冰崩及引发的复合地质灾害。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阿汝冰川冰崩,巨大的崩塌体冲出山谷,沿途运移距离超过10公里,碾压了大片草场,最终冲入山脚的湖泊,造成湖水溢出后又淹没了大片草场。
冰川退缩之时,青藏高原的湖泊呈现出显著的扩张。朱立平表示,他们通过对青藏高原315个封闭湖泊的研究发现,这些湖泊的面积一直在扩张,湖泊水量在过去40年增加了1026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或40个密云水库的水量。其中色林错的扩张是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最为明显的例子。通过利用遥感影像和实测水深数据计算,色林错从青藏高原的第三大湖上升到第二大湖。
▲1933年英国人拍摄的图片(朱立平供图)
▲1976年,在西藏高原考察队员拍摄的照片(朱立平供图)
▲2006年,朱立平的同事在考察中拍摄的照片(朱立平供图)
然而,一些湖泊扩张也带来了危机或者灾难。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对喜马拉雅山地区143个冰湖的溃决概率评估中,认为65%左右的冰湖存在"高"或"非常高"的溃决可能。
当然,气候变化导致的"亚洲水塔"巨变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其近些年来的暖湿化倾向就是典型的例子。科学家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给"亚洲水塔"的冰川、冻土、湖泊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深刻影响着"亚洲水塔"各项功能的发挥。
譬如冰川融化、冻土退化与湖泊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大气的水汽含量,其产生的明显影响就是使青藏高原的区域降水量增加。进一步的模拟研究显示,青藏高原湖泊的存在和水面面积扩张,能够有效减弱地表向大气的能量输送,使更多的水分停留在青藏高原内部,并增加这里水循环的程度。
▲冰川退缩速率的空间分布(朱立平供图)
此外,冰川加剧融化,对周边地区的河流径流产生巨大影响。在西北部地区,尽管降水减少,但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水增加,河流流量上升,有利于绿洲经济的发展,这在短时期内促进了"亚洲水塔"的作用发挥。
"亚洲水塔区"的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明显促进了区域植被生长。从气候—植被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变好的植被条件反过来又能抑制生长季节温度的上升,对气候的持续变暖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三江源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植被的变好和生态条件改善,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
"亚洲水塔"巨变也带来积极因素
当然,气候变化导致的"亚洲水塔"巨变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其近些年来的暖湿化倾向就是典型的例子。科学家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给"亚洲水塔"的冰川、冻土、湖泊等都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深刻影响着"亚洲水塔"各项功能的发挥。
譬如冰川融化、冻土退化与湖泊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大气的水汽含量,其产生的明显影响就是使青藏高原的区域降水量增加。进一步的模拟研究显示,青藏高原湖泊的存在和水面面积扩张,能够有效减弱地表向大气的能量输送,使更多的水分停留在青藏高原内部,并增加这里水循环的程度。
▲青藏高原冻土含水量变化率(朱立平供图)
多年冻土是"亚洲水塔"最重要的地下水储藏所在。多年冻土具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层,里面含有大量的地下冰,气温上升使得地下冰融化,活动层厚度增大,从而使得土壤更加湿润。
此外,冰川加剧融化,对周边地区的河流径流产生巨大影响。在西北部地区,尽管降水减少,但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水增加,河流流量上升,有利于绿洲经济的发展,这在短时期内促进了"亚洲水塔"的作用发挥。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未来一段时期降水的增加,使得源自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流量更为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亚洲水塔"功能。
▲色林错湖泊扩张(朱立平供图)
与此同时,"亚洲水塔区"的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明显促进了区域植被的生长。从气候—植被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变好的植被反过来又能抑制生长季节温度的上升,对气候的持续变暖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三江源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植被的变好和生态条件改善,一方面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更多比例的蒸腾水分循环回到区域降水中,从而增加区域的降水量。
不过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也不能对其现在的暖湿化倾向过于乐观。因为青藏高原的冰川大幅度退缩以后,其将会向暖干化转换,有些地方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缺水危机。此外,其还会导致湖泊萎缩,冻土退化,而土壤含水量减少,加之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守护"亚洲水塔",我们责无旁贷
作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蕴藏的丰富水资源对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周边国家至关重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亚洲水塔"储水的任何变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影响现在已经看得到,还有一些影响现在还看不见或者即将发生。因此,对其加强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朱立平表示,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冻土等水资源基础的考察与获取力度,了解更多储存水的载体的历史、贮水量及变化原因。通过变化研究了解其过去,通过观测把握其现在,通过数据预测其未来。"亚洲水塔是地球最重要的水塔,保护它,我们责无旁贷。"他说。
在青藏高原进行湖泊的研究很多时候是个苦差事,比如可可西里地区位于多年冻土腹地,夏季这里成为一片难以通过的沼泽,朱立平率领的湖泊团队考察时,需要载重卡车运输船只、钻探平台等设备,根本无法在夏季通行,而进入严冬后,湖泊结冰封冻,对湖泊的测量与钻探工作也将无法进行。因此,每年留给他们在可可西里湖泊考察的时间窗口只有一个多月。2019年秋冬之间的35天考察中,他们一直在根本没有道路的山谷、河道与垭口中穿越,陷车救援也一路伴随着这次考察的征程。
▲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卫星、遥感飞机和自动化地面监测系统来进行从空中到天空,到地面的一个立体性的考察(朱立平供图)
"有一次,考察队的车辆陷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我们不得不冒着零下10度 的低温和5级大风,用了4个多小时,将车上5吨多的辎重全部卸下,拖出陷车,再重新装载后继续前行。"朱立平说。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目前气候变暖仍在持续。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设定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2℃以内,而青藏高原的气温上升幅度将会达到4℃,与此同时,从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发展看,人类活动将会进一步增强,这将对冰川、冻土、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发生更深刻的影响。
朱立平认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今天,作为科研人员更应加倍努力,深入认识"亚洲水塔"变化的机制,并预测其变化的趋势和各种环境影响,而灾害与风险预测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