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狗狗不咬人”,对于深陷“宠物危机”中的民众来说,这句话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但多年来因为遛狗不栓绳导致的伤人事件却频频发生。
2021年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规定携带犬只出户,应当按照规定配到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这一规定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为何简单的栓绳行为成为大家的痛点?遛狗不栓绳到底有多危险?
Part.1
很多人呼吁遛狗要栓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被狗狗咬伤,增加被狂犬病毒感染人的几率。
显微镜下的无数狂犬病病毒粒子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Part.2
Part.3
金庸在描述东方教主的独门毒药——三尸脑神丹时曾说道,“尸虫可钻而入脑,咬啮脑髓,痛楚固不必说,更且行事狂妄颠倒,此疯狂尚且不如……”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嗜脑,有潜伏期,发作时行动不受控制,都与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狂犬病有异曲同工之处。
狂犬病病毒就具有明显的嗜神经性,病毒能够在神经元内复制,通过周围神经进入神经分布的组织器官,如唾液腺。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会看到发病的动物或者病人会有大量分泌唾液的现象。
暴露病毒,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人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0-90天,极少会几天之内或一年之后发病。
狂犬病的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感觉异常)。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可致命的进行性脑炎和脊髓炎症。
根据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以下两型:
1.脑炎型(俗称狂躁型)
比较多见。患者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易出现幻觉,自主神经紊乱。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病程较短,约2-7天。
2.瘫痪型(俗称麻痹型)
较少见,约占临床病例总数中的20%。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常死于呼吸麻痹。
病程较长,约2-10天。
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会在咬伤处的肌肉细胞中复制。快的话几天就进入下一步。接着在神经肌肉接点进入外周神经细胞,沿着轴索扩散,在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局部背根神经节处复制,随后进入整个神经系统,逐渐扩散至各个器官,引起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种种表现。
大家之所以会谈“狂犬病“色变,主要是因为其100%的致死率。面对如此可怕的对手,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解药”。
但是!
狂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致死性疾病。
当我们在谈预防的时候,最根源的就是要将感染扼杀于摇篮之中。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遛狗栓好绳!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虽然法律为这一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解决途径,但为这一规定点赞过后,更重要的是实打实的行动。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看似不多,其实很多。
如果你养狗,拜托你一定做到遛狗牵绳。
如果你周围有人养狗,希望你可以提醒他们同样的事。
参考文献: [2]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099/zh/ [3] http://www.phsciencedata.cn/Share/ky_sjml.jsp?id=a8589320-504d-465a-a872-23017a8a03a0 [4] Rodney E,et al.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 ofRabies with Induction of Coma . N Engl J Med 2005;352:2508-14. [5] Jackson A C. Current and future approachesto the therapy of human rabies[J]. Antiviral Research, 2013, 99(1):61-67.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狂犬病预防现状》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8] [109]王世清, 高立冬, 胡世雄,等.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失败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当代医 学, 2010, 16 (28): 154-156. [9] 孙建伟, 许汴利. 狂犬病潜伏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27(2):154-157.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缪子文化 无心妹子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已获得授权)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