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而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关乎国家的科技创新未来。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科创人才,学校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

近日,《北京科技报》专访了5位京城名校校长及主管科技教育的副校长。值此学生开学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在科技教育开拓之路、探索之路上的理解和思考。

培养一两个优秀科技生不难,但如何做到每年持续输出一批优秀科技生?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分享经验和心得。

撰文/记者 赵玲 编辑/吴洣麓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校长】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教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潘忠泉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副校长,

主管科技创新教学工作

在日常办学中,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七一中学”)倡导“把科技素养作为一七一学生的第一素养”,其“人文打基础,科技促思维”的培养理念在各个时间段都要向学生们宣传,务必让学生们牢记于心。

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是“有层次无淘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基础的科技教育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挖掘学生在科技发明方面的特长,给他们提供一个精英发展的平台。

学校将这种教育称为“小众+大众”模式,为小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则提供了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翱翔计划平台等,持续为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输送人才。

2020年,是潘忠泉来到一七一中学的第13个年头。这13年里,他从科技教育的观察者发展成科技创新的指导者,再到现在成为管理者——一七一中学的副校长。潘忠泉一直认为,一个学校要想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优秀科技学生的持续输出。

◎◎◎

科技教育要建立长效机制

北京科技报:在建立科技创新教育长效机制方面,一七一中学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潘忠泉:培养出一两个优秀学生不难,但是要每年都持续输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生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是我认为科技创新教育一定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的原因。在这方面,一七一中学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像金鹏科技培养平台、后备人才培养平台等项目,都要求为科技教育的普及出力。每年,学校都举行科技节;学期中的科技活动设计也要求有持续性和目的性,比如科学家讲座,每个月最少有两次。

其次,学校将科技教育课程化。毕竟说得再好听,如果没有具体的落实途径也都是空话。课程是学生学习科技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阵地,学校就要负责将科技课程做扎实。

北京科技报:在科技教育领域,学校是如何实现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对于老师又有什么要求?

潘忠泉:学校要求初中、高中的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不管是自然科学学科还是人文科学学科,每个学期每位高中生都要完成一个课题。如果是大课题,可以一年做一个,但是小课题一般情况下每学期都要有一个,高中三年必须完成三个课题。

这些课题不是摆摆样子的,我们想让学生建立起来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所以从课题开题,到中期考察,再到最后结题,都要按照正规的步骤来开展。这种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会成为他们的一项能力,使他们在上大学之后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时更容易上手。

另外,对于初高中的老师,凡是硕士以上学历的都必须开设校本选修课,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带领学生探索,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培养出教师队伍的精兵强将,更好地做好科技教育。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教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潘忠泉(左二)正在与展示科技成果的学生交流 (供图/一七一中学)

◎◎◎

科技创新要有展示的平台

北京科技报:学校构建的长效机制,在科技创新教育上显出哪些成效?在科技竞赛上,学生们都有哪些表现?

潘忠泉:得益于学校建立起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长链条培养体系,我们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手脚。这种集团化办学模式更有利于在学生身上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成果,因为这种长期的可持续性课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结果的,而是需要时间去催生甜美的果实。

学校会邀请高校专家过来指导孩子们,最多的时候每年有80多项科研论文出炉,科技竞赛的各种项目都会参加。自从建立了金鹏科技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等平台后,得到精英培养的这部分学生更是科技竞赛的常客。因为学生们做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展示和获得认可的平台,这对于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动力源之一。

孩子们每次去参加这种比赛时都很重视,就像是在过一个盛大的节日一样,总是打扮得西装革履,女孩子各方面的仪容仪表也都装点妥帖。我看着他们,都能体会到孩子们对这种机会或者说是平台的朝圣感,在这里获奖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能够让他们不断地进行突破,对于他们的未来学习也好,进行科技创新也好,都是一笔特别重要的宝贵财富。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教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在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创客活动上,潘忠泉(右二)与师生合影(供图/一七一中学)

北京科技报:根据调查,很多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相关科学工作,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潘忠泉:这很正常。我们培养出那么多孩子,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必须去做科学研究,那也不现实。并不是我们培养每个孩子都要让他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机会、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走向,这都是正常的。有一部分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我觉得这就够了。从事什么职业主要跟学生的个人志趣、天赋、潜质等挂钩,永远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即便不成为科学家,在中学时代能够拥有科学创新意识,掌握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也就足够了。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树立的意志品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都将影响他的一生。

我相信,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也绝对不会墨守成规,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来。这种领军人才往往会在行业中做出领导性的工作,我想这也就是科技创新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意义。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一七一中学副校长潘忠泉:教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