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更半夜,我突然看到一张脸……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深更半夜窝在被窝里,看着窗上随风飘摇、变幻莫测的「鬼脸人影」,心里发慌。

 

长大后,我们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这些鬼脸其实都是树影。


但你或许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鬼脸的本质其实是一场「骗局」,骗子就是我们的眼睛和大脑。


毕竟就算长大了,我们还是会在半夜起床时,被身边各种「长得像脸」的东西吓一大跳。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脸」,如果没有,那就是你的眼睛和大脑还没意识到。


让我再举几个例子详细证明一下: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像这种把物体看成是类似人脸的结构的现象,被称为「幻想性面孔视错觉(face pareidolia)」。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动不动就把啥都看成人脸呢?




因为人类爱脑补



世界上所有的实物都是三维的,视网膜成像却是二维的,三维信息通过光线反映到视网膜上的一瞬间,就被拍扁了、简化了。


看不懂没关系,静静感受一下视觉有多复杂。


图片


而我们最终的视觉,几乎全部是三维的,也就意味着神经系统必须对眼睛「传」过来的二维信号做翻译、加工、甚至是「篡改」,而这个过程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


脑补。


没错,你看到的,其实是你想出来的。




爱看脸,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是地球上社会关系最复杂的群居动物。在社交关系中,认清对面的人是谁是最最重要的功能。从古到今对认脸的需求,让我们的大脑对人脸进化出很高的敏感性,但凡长得像人脸的都会让大脑「一激灵」。


认知科学家认为,我们在大脑里存了一套关于「什么是面孔」的内在模板,只要看到的东西符合这个模板,就会优先激活脑内的面孔识别相关区域。


2018 年的一篇脑影像研究发现,无论我们看见的是真实的人脸,还是其他类似人脸的结构,我们大脑内的面孔识别相关区域都会被激活。


所以当你看到……


图片

食物上有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建筑上有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这儿也有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那儿也有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侧脸和狗脸也是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当看到这些图的时候,大脑的人脸识别区域还会释放一个特殊的脑电负波成分,被称为 N170。它通常在我们看见人脸的时候会有最强烈的波动,因此被认知神经科学家看成是识别面孔的一个标志。


图片

当分别看到人脸和汽车时 N170 的波动对比

黑线:人脸

灰线:汽车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仅仅是真实的人脸,即使是卡通人脸,表情包,甚至是在圈内的两个点和一条线,就会诱发 N170 产生。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你可能也会有疑问,大脑对真脸假脸的反应都一样,我们又是怎么分辨出真实的人脸的呢?


其实,无论是大脑人脸识别区的激活,还是 N170 的出现,都只代表了对面孔结构信息的粗略检测,大脑只会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张脸」,但至于这张脸是不是真的,好不好看,眼不眼熟,都无法给出真实的判断。


这就好像,你的大脑里有个非常马虎的传令员,还没听清楚对方跟你说的是什么,就急急忙忙跑来送信,结果一个不小心就骗到了你。


不过,像这样被自己的大脑骗到,好像也能获得不少快乐。


祝你今天快乐,明天也快乐。


图片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你平时有在身边遇到各种「脸」吗?






图片

合作专家 邓潇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图片

科学审核 谢世泽

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读博士

图片

内容策划 马路

工作请联系maxu@dxy.cn


策划 马路


[1] Akdeniz G, Toker S, Atli I.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visual pareidolia processing: an fMRI study[J].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8, 34(6): 1560.[2] activation of face-specific cortex by face-like objects[J]. Neuroreport, 2009, 20(4): 403.

[3] Taubert J, Wardle S G, Flessert M, et al. Face pareidolia in the rhesus monkey[J]. Current Biology, 2017, 27(16): 2505-2509. e2.

[4]  Wardle, S.G., Taubert, J., Teichmann, L. and Baker, C.I. (2020). Rapid and dynamic processing of face pareidolia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内容来自: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