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一个地球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艺术家绘制的系外行星TOI-700 d、c、b和宿主星想象图。

————————————————

如果未来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该走向何方?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就已经提前开始为自己寻觅退路了。


身边的“兄弟”

————————————————

让我们暂时不考虑目前星际旅行的实际困难,如果先要定一个目的地,会是哪儿呢?很多人想说移民火星。

首先,火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十分相似,自转一周约24小时37分钟,而地球自转一周约23小时56分。火星上的一天只比地球上的一天多了41分钟,两者有着几乎相同的昼夜交替现象。其次,火星和地球的公转方式很相似,火星也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两者有着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

图1  与地球非常相似的火星。

火星在各个方面与地球的相似性使它早在20世纪就成为人类星际移民计划中的首选对象,但实际上,火星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现在的火星十分荒凉,到处都是沙漠,人们还没有在火星表面上发现可用的液态水。而且,火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此根本无法保存热量,这也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非常低,平均温度为-63℃,在夜晚,最低温度会至-153℃。如果人类想要移居火星,至少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改造火星。




远方的“地球”

————————————————


火星不适宜人类居住,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宇宙浩瀚无边,天文学家也一直在寻找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当然,在星球的选择上,都是以地球作为蓝本的。搜寻“另一个地球”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一颗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图2  截至目前,部分已经测得(或估计出)公转周期及质量的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一览。

然而,系外行星并不容易被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系外行星距离地球很远,很难被观测到;第二,系外行星距离其宿主星很近时,宿主星很亮,而行星自身又不会发光,所以就会显得很小、很暗,很难被发现。

不过,天文学家想了很多办法,正在源源不断地发现系外行星。从1992年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开始,到现在总共约30年的时间内,天文学家已发现并确认的系外行星超过了4000颗。


————————————————

01

寻“球”路径1:凌星法

绝大多数系外行星都是使用凌星法发现的。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样,系外行星也在围绕其宿主星进行公转运动。所谓凌星法,是指系外行星在围绕其宿主星转动时,有时会在地球和其宿主星之间经过,这时观测宿主星就会发现,宿主星所发出的光会因行星的遮挡而出现小幅变暗的现象,在行星经过后,会观测到宿主星又恢复到原有亮度。而且,行星围绕宿主星的公转运动是周期性的,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这颗宿主星的观测亮度会短暂变暗,后又恢复。如果我们在持续观测一颗恒星时发现恒星的亮度有周期性短暂变暗的现象,那么在那颗恒星附近就可能存在着一颗行星。

致力于搜寻系外行星的重要望远镜之一——开普勒望远镜——采用的便是凌星法。

图3  凌星法观测到的宿主星亮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开普勒望远镜的探测结果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系外行星的认识。天文学家认为在银河系中行星的数量不计其数,大约每颗恒星周围都有一颗行星。在开普勒望远镜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某些行星也许就有可能孕育生命,例如开普勒452b。开普勒452b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6倍,它围绕着恒星开普勒452运行,它们之间的距离适中,这样的距离使得开普勒452b的地表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开普勒452b是最接近地球状态的宜居行星之一,而且这颗行星比地球年长,有足够的时间孕育出高级智慧生命体,因此部分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上很可能存在外星生命。但在2018年,费加·穆拉利(Fergal Mullally)等人也曾发表论文表示,考虑到观测仪器的各项影响,开普勒452b的存在仍未被确认,顶多只能算是候选系外行星。

图4  艺术家对开普勒452b行星表面可能风景的想象图。(Danielle Futselaar)

尽管开普勒望远镜已光荣退休,但地球人的寻“球”任务仍在继续。

2018年4月发射升空的“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已实现完美交接,它和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也使用凌星法来搜寻系外行星。2020年年初,美国航天局宣布TESS发现了一颗地球大小且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并将其命名为TOI-700d。这颗系外行星比地球稍大一些,距离地球大约100光年,围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公转周期约37天。宿主星的质量和大小约是太阳的40%,TOI-700d从宿主星接收到的热量约是地球从太阳接收到的热量的80%。至于TOI-700d是否真的宜居,还需要进一步更细致地探测研究。

图5  寻找系外行星另一利器——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

————————————————

超链接: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由美国航天局在2009年发射。它一直“盯”着天鹅座、天琴座和天龙座交界处的一片天区,这个区域内大概有15万颗恒星,开普勒的任务就是采用凌星法搜寻在这些恒星周围潜在的系外行星。

2013年5月,开普勒望远镜用于精确聚焦的反应轮发生故障,无法再指向正确的方向,被迫停止搜寻系外行星的任务。不过,开普勒团队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用剩余的两个反应轮继续执行任务:利用阳光来使望远镜保持平衡。在太阳的帮助下,开普勒望远镜焕发了第二次生机。美国航天局将新任务命名为K2,在2014年5月底开始观测。K2任务持续了4年,2018年10月,开普勒望远镜因能源耗尽而正式“退休”。

02

寻“球”路径2:视向速度法

除了凌星法,视向速度法也是用来搜寻系外行星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太阳系中,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转动是因为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但同时,太阳也会受到地球等行星的引力作用而小幅度晃动。这样的现象同样发生在其他行星系统中,系外行星作用到其宿主星上的引力也会使宿主星前后晃动。受行星的引力拖拽作用,在我们的视线方向上,宿主星有时会向着靠近地球的方向移动,有时又会向着远离地球的方向移动,这样就造成了宿主星视向速度的变化。

图6  视向速度法示意图。

虽然这种晃动幅度极其小,很难看出来,但是天文学家却可以利用恒星的光谱来检测。光谱,即我们接收到的恒星发出的光形成的频率谱。当恒星靠近地球时,我们接收到恒星发出的光的频率会变高,光谱会向着频率更高的蓝端移动;当恒星远离地球时,接收到的光的频率会变低,光谱会向着频率更低的红端移动。这种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在我们观测恒星时,如果发现某颗恒星的光谱有这种周期性向蓝端和红端移动的变化,那么在它周围可能就存在着行星。

欧洲空间局发射的盖亚天文卫星就是利用视向速度法来探测系外行星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银河系内数十亿颗恒星进行精确地观测,测量它们的位置、距离和运动情况等,由此也可以发现围绕着这些恒星绕转的系外行星。

————————————————

03

寻“球”路径3:微引力透镜法

还有一种更加间接探测系外行星的重要方法——微引力透镜法。

微引力透镜现象是指以背景恒星为光源,当观测者和背景恒星之间有一个大质量天体经过时,大质量天体就像一个透镜体,由于它的引力作用,背景恒星发出的光在经过它附近时会发生偏折,由此导致背景恒星会在这段时间内变得很亮。

图7  微引力透镜法发现系外行星示意图。(K.Sahu)

而将这种现象应用于系外行星的探测时,恒星和其周围可能存在的行星构成的系统就充当了大质量天体的角色,它们就像透镜体,能够放大背景遥远恒星所发出的光。如果在这个“透镜体”中存在围着恒星绕转的行星,那么我们在探测背景恒星的光变曲线时就会发现异常,这个异常信号便是行星所造成的,由此便可以推测作为透镜体的系统中可能存在行星。

————————————————

04

寻“球”路径4:直接成像法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间接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是通过它可能会引起的一些现象间接推测它的存在,后续还需要精确认证。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我们能够直接看见系外行星,并把它拍摄成照片,那么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发现了系外行星,这就是直接成像法。

不过,系外行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要想直接看到一颗自身不发光的行星实在是太难了。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颗行星必须特别大,因为行星靠反射宿主星的光而发光,行星越大,反射的光就越多,看起来就会越亮,我们就越容易看到它;第二,这颗行星需要离宿主星特别远,因为离宿主星很近的话,它就会被恒星的光辉淹没掉,我们就无法看到它。由于条件苛刻,目前已发现的4000多颗系外行星中只有几十颗是直接成像观测到的。

————————————————

在宜居行星的搜寻中,天文学家始终充满着信心。虽然我们已经探测到了大量系外行星,其中也不乏某些方面与地球的情况十分相似的行星,但是严格来讲,还没有一颗系外行星可以称得上是“另一个地球”,目前谈论“太空移民”也还为时尚早。当下我们需要做的,仍然是好好地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


1

END

1

责任编辑     冯翀

2021 · 《天文爱好者杂志》4月刊~

作者:杨冰 赵婷婷

来源:《天文爱好者》




内容来自:天文爱好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