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你过来啊!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今年4月24日,

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

“祝融号”脱颖而出。


(图源@央视新闻)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

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

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

“环绕、着陆、巡视”,

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


(图源@TED)


这个科学家们心心念念

想要探索的星球

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在火星上,我们能看到什么?


火星(图源@BRIGHT SIDE)





01



在40多亿年前,

太阳系家族中的

各大行星都已基本形成。

8颗大行星成员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距离太阳较近的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被称为类地行星


太阳系(图源@WP/wikipedia.org)


火星公转周期是686.97个地球日,

自转周期是24小时37分22秒,

赤道面与

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5.19° ,

与地球目前的

黄赤交角23.4°相当接近.


(图源@ Todd K. Timberlake)


火星平均半径为3389.5千米,

是地球半径的0.532倍。

结构上也分化成一个

由密度较小的物质覆盖的

高密度金属核。


比较地球和火星(图源@NASA)


目前的内部模型表明

其核心半径约为1794 65公里。

地核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

硅酸盐地幔形成了行星上的

许多构造和火山特征,

大都处于休眠状态。


火星(图源@ESA)


火星地壳的

平均厚度约为50公里,

最大厚度为125公里。

除了硅和氧,

火星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

铁、镁、铝、钙和钾。


火星结构(图源@NASA)


几十亿年里,

太阳系一直在不断演化。

40亿年前,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

海王星相互影响,

开始了盛大的巨行星迁移。


太阳系(图源@WP/wikipedia.org)


而内太阳系上演的

则是另一幕大戏:

一直持续到38亿年前的

“晚期重度轰击”

(Late Heavy Bombardment,

LHB)。


(图源@NASA/JPL-Caltech)


内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们

从还是太阳星云里

极小的星子时代起,

就不断地在撞击中演化。

形成过程的最后一步正是所谓的

大撞击

(Giant Impact )阶段。


太阳星云(图源@William K. Hartmann)


大小与月球和

火星相当的行星胚胎们

相互碰撞融合,

最后的幸存者

占领绕日运行的轨道,

取得“行星”的资格。


(图源@Stocktrek/getty)


持续了近三亿年的

“晚期重度轰击”使内太阳系

充斥着撞击与爆炸,

火星的南北半球地貌可能正是

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图源@Chris Butler/SPL)


总的来说,

类地行星们形成后的极早期,

经历的事件基本相同:

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

火山喷发,

还有持续的撞击作用,

是类地行星童年的

两大主旋律。


(图源@manifoldwisdom.com)


然后,行星表面的

岩浆作用与构造活动、

地外物质撞击行星表面的频度,

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急剧减少。

它们的演化历程自此分道扬镳


(图源@Mark A. Garlick)





02



经过漫长岁月,

地球最终演化成为生命的乐土,

但拥有相似年龄和结构的
“兄弟”火星

却活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地球(图源@Seznam Zprávy)


火星在40亿年前

失去了它的磁层,

因此如今火星的大气层

相当稀薄。

导致其无法保留很多热,

使地表日夜温差很大。


火星稀薄大气(图源@NASA)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

对火星大气层

曾进行一整天的测定。

据记录其白天气温为-13.3℃,

夜晚气温为-76.1℃,

昼夜的温度变化达到90℃。


火星充满沙石的地表(图源@NASA/JPL/Cornell)


1976年的“海盗号”测得

火星夏季平均温度是-60℃,

冬季平均温度是-120℃,

即火星的一年四季

基本都是冰天冻地。


火星沙丘(图源@NASA/JPL/Cornell)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

地表沙丘、砾石遍布,

目前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

二氧化碳为主的

大气既稀薄又寒冷,

沙尘悬浮其中,

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火星全球沙尘暴(前/后)(2018年7月)(图源@NASA/JPL)


火星地形可以用

两分法来大致概括:

北部平原被熔岩流夷为平地,

而南部高地则因

远古撞击而坑坑洼洼

(推测源自40亿年前的“大撞击” )。


火星地形图(图源@NASA / JPL / USGS)


到目前为止,

火星上总共发现了40000多个

直径5公里或更大的陨石坑,

其中最大的是海拉斯撞击盆地

( Hellas impact basin/

海拉斯平原Hellas Planitia)。


海拉斯撞击盆地(图源@NASA/JPL/USGS)


由于火星质量和体积较小,

物体与火星碰撞的概率

约为地球一半。

火星离小行星带更近,

因此被来自小行星带的物质

撞击几率更大,

如位于木星轨道内的彗星。


小行星带(图源@Mdf/wikipedia.org)


火星上分布着太阳系最高的山:

奥林匹斯山

奥林匹斯山是位于

塔尔西斯高原地区

(中心位于火星西半球赤道附近)

的一座死火山。


(图源@ NASA)


奥林匹斯山大约是

珠穆朗玛峰的三倍高。

各种来源给出的高度数据

从21到27公里高不等。


(图源@ NASA)


火星最大的峡谷——

水手号峡谷

(Valles Marineris),

也是太阳系最大最长的峡谷,

位于塔尔西斯高原东部,

其长度横跨了

火星周长的五分之一。


水手号峡谷(图源@NASA / JPL-Caltech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火星拥有两个极地冰帽

在极地的冬天,

它处于持续黑暗中,

使其表面冷却,

并导致大气的25 - 30%

沉积成二氧化碳冰(干冰)。


火星上的水冰(图源@ESA/DLR/FU Berlin)


当两极再次暴露在阳光下时,

冰冻的二氧化碳升华。

这些季节性的活动输送了

大量的尘埃和水蒸气,

产生了类似地球的

霜冻和大卷云。


北极冰帽(图源@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两极的冰帽主要由

水冰组成(70%)。

在北方冬天,冰冻的二氧化碳

会在北冰帽上形成一层

约一米厚的冰层,

而南冰帽则有一层

约八米厚永久性的干冰。


南极冰帽(图源@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基于撞击坑密度的

撞击坑计数法,

科学家们对火星地表年龄

进行了判断,

将其地质年代分为四个阶段:

前诺亚纪、诺亚纪、

赫斯珀利亚纪和亚马逊纪






03



火星从远古时代起

就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且不约而同,它暗红的颜色

在东西方的传说中都代表着

战争、流血、杀戮和不祥。


几个时期的火星观测(图源@NASA)


古代中国人认为它红色荧荧,

亮度和位置又经常变化,

令人迷惑,因此称它为“荧惑” 。

荧惑守心”即

火星在心宿附近逆行停留。


荧惑守心(图源@sina.cn)


从20世纪末开始,

从地球发射的探测器

已经使关于火星系统的知识

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实际上火星探索的失败率很高,

特别是早期的尝试。


(图源@CGTN)


从1960年开始,

苏联向火星发射了一系列探测器。

第一次成功飞越火星是在

1965年7月14日和15日,

由美国宇航局的水手4号完成。


水手4号(图源@NASA/JPL)


1971年11月14日,

水手9号进入火星轨道,

成为第一个

环绕另一颗行星运行的

太空探测器。

随着技术的改进,

探针返回的数据量显著增加。


水手9号(图源@NASA)


第一次接触火星表面的是

苏联的两个探测器:

1971年11月27日的

火星2号着陆器和

12月2日的火星3号着陆器。


火星3号(图源@NASA)


火星2号在着陆过程中失败,

而火星3号在首次火星软着陆后

大约20秒后失败。

火星6号在降落过程中失败了,

但在1974年传回了

一些损坏的大气数据。


火星2号和火星6号的位置(图源@Oaktree b)


1975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

海盗计划由两个轨道器组成,

每个都有一个着陆器,

在1976年成功软着陆。

海盗号着陆器传回了

火星第一张彩色全景照片。


海盗1号轨道飞行器拍摄的火星图像拼接图(图源@NASA / USGS)


1997年夏天,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路者号

(Mars Pathfinder)

携带机器人探测车“旅居者

(Sojourner)在火星阿瑞斯谷

(Ares valley)着陆,

传回了许多图像。


旅居者(图源@NASA)


2004年1月,

美国宇航局的孪生火星探测车

“勇气号”(MER-A)和

“机遇号”(MER-B)

在火星表面着陆。

两者都达到并超过了

之前所有的科学目标。


勇气号(图源@NASA)


在其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中,

有确凿的证据表明,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

两个火星着陆点都存在液态水。


机遇号(图源@NASA/JPL/Cornell University, Maas Digital LLC)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中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并成功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迈出了中国

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图源@CGTN)


2021年4月24日,

国家航天局宣布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

名称为“祝融号”。


(图源@CFP)


祝融号”火星车体重240公斤,

长3.3米,宽3.2米,高1.85米,

带有地形相机和多光谱相机、

次表层探测雷达、

磁场探测仪等6台科学载荷,

可以全方位了解火星,

并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


(图源@news.cctv.com)


5月中下旬,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与

“祝融号”火星车将登陆火星,

实施火星表面的着陆巡视与探测。


(图源@Forbes)


“从古代神话而来,正向火星而去”

“火星,我们来啦!”


天问一号(图源@CGTN)






参考资料:


[1] 欧阳自远, 刘茜. 再造一个地球[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 欧阳自远, 肖福根. 火星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1, 28(003):205-217.


[3]建川. 神秘的火星[M].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1.


[4]星球探秘:火星 MARS


[5]Williams, David (2018). "Mars Fact Sheet".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on 17 March 2020. Retrieved 22 March 2020.; Mean

[6]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Mars 2 Lander. Retrieved 11 Feb. 2021.


中国国家航天局、NASA、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来源:桔灯勘探






内容来自:桔灯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