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郭琦漫谈科幻小说的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2021星火学院科幻

科幻空间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2021年5月16日下午三点,星火学院科幻创作营第6期公开课“漫谈科幻小说的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通过新华网客户端直播开讲,累计97.2万人在线观看。

本课程由首届“教育部线下一流课程”科幻课主讲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郭琦老师进行讲授。郭琦老师是一位资深的科幻迷,从2017年开始在华侨大学开设了《科幻小说赏析与创意写作》课程,同时邀请美国德保罗大学JohnShanahan教授开展远程合作课堂教学,该课程目前被纳入德保罗大学国际合作网络教学项目GlobalLearning Experience,课程在去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线下课程”。

在开设课程中,郭琦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于科幻文学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给郭琦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郭琦老师意识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进行科幻小说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和学习外语的过程很相像,似乎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在我们进行阅读和听力的时候,是在进行信息的输入,而在进行语言和写作的时候,是对于脑海中信息的输出。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表现出来的正是思维和思考的能力。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如此,存在着输入和产出的过程。

“深挖洞,广积粮”,老师借用了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来看待科幻小说的输入和输出。通过深和广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科幻小说该如何读,和怎样写的内在关联。

在之前的直播中郭琦老师介绍了科幻是什么,这次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带大家了解和感受科幻。有三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第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缺少科学吗?第二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缺少幻想吗?第三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缺少小说吗?综合以上三个问题再追加一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缺少科学幻想小说吗?第一个回答一定是否定的,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从小就能耳熟能详的《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探索精神留下来的遗产。第二个问题,我们有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山海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虽然他的神话色彩很浓,但是非常直观的显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幻想。再综合的来看,中国人缺少科学幻想小说吗?为什么这种形式的小说类型出现在既有科学又有幻想还有小说的中华大地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科幻小说的产生上。

第一部公认的科幻小说是1818年玛丽·雪莱所写的《弗兰肯斯坦》,小说在诞生时被贴上了哥特小说的标签,也就是写作的恐怖小说。我们读起来虽然有一种恐怖的感觉,但是他通过电力赋予的设定,成了这部小说和当时其他哥特小说的区别,也是他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原因。中国的古籍《列子》中有一篇《偃师造人》,讲述了偃师造出的“人”能做各种和人一样的事情,甚至对妃子暗送秋波。那么这样的作品能算作科幻作品吗?由于《偃师造人》并没有讲述如何赋予人偶生命的过程,缺少了科学的因素,索引并不能被认定为科幻小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幻小说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有这密切的关系。吴岩教授在他的一本论述中这样说:科幻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所产生的叙事性的文艺作品。这也解释了我们中国为什么在近代缺少了科学幻想小说。

科幻小说的创作,也是存在深和广的区别。很多人在阅读科幻小说时会有这样一种心得:很多小说的主题是很广泛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讲,只要谈到科幻小说,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就是三体。《三体》这样的作品,是否有阅读的普适性呢?有次看到一个小学生在读三体,就很好奇去问他,能不能看懂呢?得到的回答是书是妈妈买的,妈妈也是慕名而买。但是他可能看到后面,就会逐渐迷惑。曾经《三体》被提名“优秀文学奖”,就出现了一些争议,并非是关于内容,而是他是否适合小孩去阅读。当时有个观点认为,三体是一个很经典的小说,很深刻,但是有很多关于人性阴暗面的刻画,儿童过早的接触是否对于人生观的建立会有影响。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久以来在我们国家,科幻文学一直和儿童文学亲密接触,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虽然没有我们所说的儿童文学的出现。当时鲁迅先生有个重要贡献:翻译了《月界旅行》,在书的前言中鲁迅提出了一个科幻小说的功效,即“经以科学,纬以人文”。当时很多学者翻译科幻小的原因正式看中了他的科学价值,希望能够“启迪民智”。从那时开始,科幻小说就被给予了科学启蒙的期待。对于孩子来说,在经典小说和插图的启蒙书之间,哪个更适合孩子的启蒙呢?在阅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是需要转换为画面,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在转化科幻小说时,我们需要一定的科学架构,一些文科同学虽然很喜欢小说里面的故事,但受限于学科限制,可能无法完全融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阅读成本。科幻小说具有深度和广度,也被喻为“少数人的大众文学”。

那么科幻小说有无必要成为少儿文学呢?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有宇航员和科学家是因为看了科幻小说而踏上了他们各自的道路。理想状态下来说,可以为青少年量身定做得写一些科幻小说,而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而直接给初学者看某些科幻小说,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看懂而产生负面效果。

从这里开始,老师讲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进行科幻小说的输入时,又会有哪些心得呢。作为读者的阅读体验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故事叙述的表层的层面。最简单的是一本书,好看还是不好看。情节能否做到跌宕起伏,读者能否有代入感,感受到喜怒哀乐。小说的开头,能都让人好奇,以及结尾总结和收口,是小说中重要的两点。老师提到王诺诺老师在访谈中说,一些奇幻和悬疑的故事,发生在科幻的背景中,故事会如何推进?而对于科幻小说的结局,老师表示科幻小说并不需要去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一个最完美的结尾,就是最符合小说情节设定的结尾。一个优秀的科幻小说,在主题上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叙述的过程中能引起共鸣,在表现形式中能够表现出陌生化的审美体验。科幻小说也应该要给人一种惊奇感。他不应该是超自然的,而是基于为生活能够理解和认知的,例如《安德的游戏》。科幻小说的立意可以归结为“what if”,假如出现了什么情况,就会出现什么结局。老师在谈到读书时,建议我们亲自去读书,而不是看书评,或者转述。尽量的去贴近原著,才能得到更多的感悟。选取读物时,选取完整的书,真正的书。

在看了很多作品后,会有输出的欲望,也就是输出。创作所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储备,需要对于现实世界敏锐的观察力,需要一个切入点,需要想象力“what,if”。老师很认同飞氘老师的说法“科幻小说是寂寞的伏兵”。科幻写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在传作时的“点子”可以来自学习中,也可以来自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大刘老师在书中写他的写作就有受到很多作家的影响,也提醒我们要多阅读,输入的过程可以影响到输出。在写作时要把握好心态,不能在写作时抱有“要写一篇名著出来”的心态。如果在主题上限定故事,是给故事套上了条条框框,不如先进行想象,保证故事的自洽性。要符合一定的语境,符合故事和逻辑的自洽性。

最后老师提醒大家,输出还是根基于阅读,在阅读时要不限于科幻,要深挖故事的含义。

星火学院第二期科幻创作培训工程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平台、腾讯科普、科幻空间联合承办,新华网客户端提供独家直播平台,旨在通过培训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

撰文:姚卓

校对: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