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北上”?人家还“南下”过呢!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喂喂喂,你们这些“大蠢萌”走错路了吧?往北方走是要闹哪样?

从2020年3月起,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十几头亚洲象,先后从普洱到玉溪,大体一路向北,到今年6月5日已经到达昆明市境内。它们成为全民关注的对象,还红到了国外。

对于亚洲象北上的原因,动物行为学家、生态学家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

其实,当我们回顾一下亚洲象的生活史,会发现历史上的亚洲象还“南下”过呢!


大象的分布地曾有多靠北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目前的亚洲象野生种群仅限于云南省西南部,一提到我国的大象,一般都是和孔雀舞、泼水节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

但古生物学家、动物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亚洲象在我国历史上的分布非常广泛,其分布范围或许超过现有国土的30%,就连与云南相隔千山万水的北方地区都有分布。

那么,亚洲象历史上曾经的分布地区有多靠北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份列表:

(自制列表)

殷墟王陵兽祭坑的大象遗骸(来源:河南日报)

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列表的信息。

1、纳玛象是一种已灭绝的古菱齿象类,生活在更新世的亚洲。有时候,古生物学家很难通过零星的化石来严格区分,它是亚洲象呢,还是纳玛象呢?

而且,纳玛象和亚洲象在时间(生存年代)、空间(地域分布)上共存过,故学界认为:一般有纳玛象遗存出土的地方,也极可能是亚洲象的分布地。

2、在“旧石器时代至商末周初”这个时间区间内,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东可到今河北地区,向西可到晋中盆地(山西)、西安地区(存疑)。

甲骨文和金文中象字的不同写法(来源:《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周公驱象”与西周时期亚洲象的分布


随着西周以来文献史料的大大丰富,让我们从文字记载中更清晰地了解到亚洲象的分布状况,也正是西周这个时间区间内,亚洲象的分布状况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镐京所在的丰镐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

然而,《禹贡》中曾记载,作为周初贡献宝物之用的“象牙”,需要取自于“诸州最南处”,如“荆扬二州”。为何不在西安地区就地取材,而要从这二州取象牙呢?

第一,根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可见在西周时期,人类活动的因素造成了亚洲象的“南下”。

第二,根据湖北郧县、襄樊,以及山东等地方志的记载,西周至春秋初,秦岭、淮河附近出现严重的气温下降趋势,亚洲象御寒能力较差,不得不“南下”。

综上,至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已大约以秦岭、淮河一线为最北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其分布的最北地区。

这也是为何上表中出土于西安地区的周代象牙杯、象牙手杖为何写“存疑”的原因,因为目前学界对于“亚洲象在西安地区是否生存至周代”这个问题有争议,象牙杯并非亚洲象物种的直接遗存,而是相关的制品,所以它或为就地取材,也有可能来自“荆扬二州”。

陕西长安张家坡 M170号井叔墓出土象牙手杖(来源:《考古》杂志)


唐德宗“保象”与隋唐时期亚洲象的分布


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亚洲象的生存空间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就在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前后,亚洲象又开始待不住了。

我们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对唐前中期所记录的寒冷情况进行分析得知:这个时期的寒冷现象愈发频繁。公元7世纪的寒冷现象出现频率约为每3.7年一次,而公元前8世纪约为每3.8年一次。

而以上这些冰、雪、霜等寒冷现象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因此亚洲象已经不大可能生活在该地区了,它们只能继续“南下”。那么,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情况如何呢?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德宗初即位,珍禽奇兽悉纵之,蛮夷所献驯象畜苑中,元会充廷者凡三十二,悉放荆山之南。”公元779年,唐德宗将养在长安城皇宫中的大象,转移到湖北中部的荆山之南地区放生,这说明,至少在唐朝中期,长江中游的北部还有野生亚洲象栖息,否则也不会将放生地点选在类似荆山之南这样的地区。

究其原因,长江中游地区有大洪山、荆山等山川、丘陵、盆地形成复杂的“地形屏障”,可有效帮助亚洲象御寒。

奇怪的是,这个时期亚洲象却消失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字记录中。这是因为该地为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缺乏御寒的“地形屏障”,所以亚洲象没能留在此地,继续“南下”。长江上游地区的情况与中游类似,亚洲象已“南下”到渝南黔北一带,因为该区域正好位于大娄山附近,也可起到“御寒”的作用。

综上,至唐代中后期,亚洲象分布的最北地区已移至长江上游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地区,构成一个“凸”字形,颇有黄河走势之感。


难!南!北宋及以后亚洲象的分布


从北宋中期至清鸦片战争前,寒冷继续向南侵袭。如元代陆友仁的《研北杂志》记载,太湖地区“积雪尺余,河水尽冰,凡橘皆冻死。”又如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中记载,“余时在长乐,雨雪数寸,遍山皆白”(长乐在福建)。

这种情况迫使亚洲象进一步“南下”,明景泰年间,亚洲象分布的最北地区已南移至闽南、岭南的大陆部分,可以说亚洲象已经偏安于华南地区了。

而从明中期以后,华南区的寒冷情况给了亚洲象更致命的打击:

1、1450年至1900年区间的寒冷年为147年次,其中包括极大寒3年次(即气温最低值)

2、每4-5年出现的寒冷年约12年次,每2-3年出现的寒冷年高达28年次

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影响着亚洲象不顾一切地“南下”,至鸦片战争前后,东部地区亚洲象的分布已南移至北纬23°,西部地区亚洲象的分布以云贵高原南部为最北地区。

而从鸦片战争后,在气候、人地矛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亚洲象已经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蜗居”在西双版纳一隅的状态了。

蝌蚪君:此次大象“北上”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象宝宝也想去看看?

参考文献:

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山东,2009

文焕然 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M].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M].文物出版社:北京,2015



END

本文作者考古学齑,蝌蚪五线谱签约作者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内容来自: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