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帅哥”正式亮相!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


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将重返太空,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16日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记者 刘岩  宿东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我们三位帅哥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16日上午,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三位航天员接受采访的区域为一处玻璃房间,实行三级医学隔离(最高级别隔离防护),几次载人航天都是如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见面会,航天员由“坐着”改为“站着”接受采访。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飞行乘组记者见面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聂海胜:航天员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


见面会上,航天员聂海胜说:“时刻准备接受祖国挑选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作为航天员,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只要祖国需要、任务需要,我们随时会以最昂扬的斗志和最充足的准备,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航天员聂海胜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他还笑着说,这次飞行任务时间很长,自己也带了一些私人用品,有娱乐的,到时候会向大家展示。


刘伯明:期待亿万国人随同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


航天员刘伯明,曾和战友一起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在今天的见面会上,刘伯明介绍,此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任务更复杂。


航天员刘伯明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他说:“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期待亿万国人随同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


为飞天准备了11年,汤洪波:终于可以厚积薄发 贡献自己的力量


见面会上,航天员汤洪波说,能够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自己非常骄傲和自豪。


他说:“我是1995年入选飞行员,2010年入选航天员。航空与航天,只有一字之差,但完成这个转变,十一年艰苦而又难忘的经历。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航天员汤洪波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汤洪波表示,多年来一刻也不曾松懈,天道酬勤,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只有地面训练到位,才能胜任任务、完成任务。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将首次着陆于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季启明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近期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将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


他表示,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四个方面主要特点:


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


改进后的长征二F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


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


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满足航天员入驻条件


季启明表示,近期发射成功的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已按计划完成了9类42项测试,主要包括平台基本功能、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爬行与在轨辨识、出舱功能以及科学实验柜等测试内容。


截至今天,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组合体已调整到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分析确认,组合体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舱内景。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在季启明的介绍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将便利舒适,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中外航天员未来或将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季启明介绍,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为此,中国空间站已做好了相应准备,并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上的科学机柜,均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


“2016年以来,我们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季启明说,后续将与联合国外空司紧密合作,适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同时还正在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围绕在空间站开展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空间天文等领域的空间实验进行良好的双边合作交流。


谈到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季启明透露,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合作意愿,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会看到中外航天员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闻联播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终审:何屹





内容来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