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危急关头,医生坚决插入胃镜,使患者转危为安

麻醉MedicalGroup
这里有健康知识、急救知识和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收藏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胃肠镜检查的人数也逐步上升。因此,各家医院的腔镜中心都“人满为患”。而“舒适化医疗”概念的普及,更是彻底把麻醉科牵扯进去了。

舒适化医疗,是指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无痛苦和无恐惧的一种新的医疗发展模式。而成功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学科,就是麻醉学科。

现代诊疗模式的改变,不仅手术,对于像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的检查,患者也不愿再承受以往恐惧、疼痛、恶心甚至呼吸困难等等的痛苦感受。麻醉科除了提供必要的麻醉技术支持,就是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以及无痛的支撑。

然而,对于我国仅有的十万麻醉医师来说,手术室内的麻醉工作已经是“不堪重负”了。随着舒适化医疗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无痛气管镜以及无痛拔牙等新兴科目成为麻醉科新的日常任务。

与手术室内麻醉不同的是,手术室以外都是“单兵作战”。即,一个麻醉医师进入门诊手术室或者产房等处置空间,无论现场出现什么情况,都需要麻醉医师一个人来判断以及处理。如果突发严重以外,相比较生命的消逝速度,“遥远”的手术室、麻醉科几乎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因此,对麻醉医师的独立处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手术室外的工作环境,其复杂程度,即使单兵作战强,也时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其中,麻醉医师与门诊患者接触时间短、不了解患者更多的病情、门诊手术室缺少应手的麻醉设备以及监护设备,是导致门诊手术风险远高于手术室内麻醉的主要原因。

此时,很多人似乎难以置信的是,门诊手术的风险怎么会高于手术室内的风险?

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举例说一点,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手术室内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择期手术患者。所谓择期,就是择患者身体条件最佳的时机进行手术。在手术之前,医生通常都会对患者全身情况以及专科疾病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因此,手术中可能发生哪些风险,几乎都会了如指掌。

在麻醉领域内,甚至都会有一个共识:在手术室内,发生那种突发的、超出预料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除非一些情况,比如大失血或者重要器官衰竭等情况。这种情况,形象来说,麻醉医师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了单兵作战,医疗永远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麻醉医师的能力纵然很强,也需要外科医师或者操作医师的配合。下面,我介绍一个事件,大家就很清楚了。

上周,一个看似普通的门诊班,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临近中午的时候,一个矮个子老年患者躺在了胃镜检查床上。他躺下的那一刻,一丝担心掠过我的大脑。因为,目测来看,这个患者的下颌很短。胖墩墩的脸颊,似乎这是一个气道不好管理的患者。然而,犹如流水线的门诊麻醉,很快让我放下了戒心。其实,我想“戒”也没有用,后面一大堆患者呢。我一个暂停,恐怕要得罪一帮人。于是,麻醉如期开始。

然而,推注药物之后,患者很快出现呼吸的反常。即,患者吸气的时候,腹部是凹陷的、呼气的时候腹部的膨隆的。这种情况一出,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患者发生了呼吸道梗阻。尽管这时的血氧仍然是99%,但我知道血氧很快就会掉下来。

此时比较尴尬的是,患者口中已经置入了“口圈”。口圈,就是做无痛胃镜时,防止患者咬胃镜而放置于口腔内的一个硬质塑料圈。从勉强放入的口圈来看,此时的口圈已经被牢牢卡在患者口中。再想拿出来,肯定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不拿出来,呼吸道梗阻又没有办法处理。而此时,我几乎十分确定患者的呼吸道梗阻来源于“舌后坠”。

这种舌后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过短的下颌导致;另一方面是口圈进一步把舌体向咽部推挤导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除这种舌后坠。

当时,内镜医师似乎一直在等我“可以开始”的信号,他们并不清楚此时患者正在经历着气道风险。

好在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胃镜一旦及时进入口咽部,必然能在咽喉部开通一个通道。哪怕这个通道仅仅是胃镜旁边的两条小缝,对于处于完全梗阻的患者来说,也犹如甘泉一般。

随着胃镜的置入,如我预料的,患者的呼吸反常消失了。尽管气道不通畅的声音还是那么刺耳,但我知道,患者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权衡各种风险,呼吸道风险是首要的。只要这里不出问题,一切都没那么急了。

分享此文,同行共勉;作为患者,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你的特别之处,共同搭建安全医疗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