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36集《新中国民航第一代飞行员进出港日记》,跟随信物讲述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宋志勇,一起了解新中国民航开辟国内、国际航线,服务新中国外交走出去的重要使命的故事。
1965年5月28日
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上
一个15人的机组
安静地登上了一架苏制伊尔18型飞机
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
他们即将飞往哪里?
又将经历什么?
信物讲述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宋志勇说,这本珍藏在国航档案室的《进出港人员日记》,手工记录了当年每一次飞行的航线、机型、飞行时长、机组人员等信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航扛起了开辟国内国际航线,服务新中国外交“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承载党和人民信任的首航
翻开这本泛黄老旧的日记,这里记载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次航班背后都有着惊心动魄的飞行往事。
“迅速准备伊尔-18型专机,执行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的专机任务。”1965年5月24日,中国民航总局第一任飞行大队队长张瑞霭接到了命令。
▲新中国民航发展初期,机组飞行时必备的飞行计算尺。
第二次亚非会议将于6月29日召开,由于受西方国家干扰,中国提前访问亚非一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势在必行。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飞行,唯一的方法只有试航,毫无捷径 。
▲上世纪60年代北京首都机场停机坪上的伊尔-14和伊尔-18型飞机
伊尔-18型飞机的飞行高度升限为9000米,但出访必须飞跃昆仑山等雪山,基本高度7000多米以上,一切都要在试航中总结出最佳方案。1965年5月28日,《进出港人员日记》记下了这样的内容:出港,试飞,伊尔-18,张瑞霭、刘崇福、徐柏龄……
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只能模仿气候、地理确定航线,试航成功了。
信物讲述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宋志勇说,这本《日记》记录的很多人,都是新中国民航的开创者,承载着新中国民航创建时期,一段筚路蓝缕、一往无前的珍贵历史印记。一代代中航人把国旗印在机身上、更镌刻在心底,共和国的民航事业从这里一班一班地起飞。可以说,这个记录本是中航集团的孕育日记,也是中国民航的启航任务书。
“飞出去”的新中国
1965年6月3日,同样的机型、同样的机组,再次记录在《进出港人员日记》里,试飞的顺利并没有让张瑞霭他们感到踏实,真正的远航即将开始,一个个国家的名字就是一次次的严峻考验。
▲全神贯注地驾驶飞机
“导航台没有讯号,跑道灯也全灭了”,领航员的声音有些颤抖,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机场突然停电,黄昏中最后一丝光线也即将隐去。
张瑞霭的血液一下子冲上了头顶,复飞?油料不足;降落?看不清跑道。“降落!”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载着中国代表团的伊尔-18型飞机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中航集团国航股份飞行总队ARJ大队大队长刘军说,在这些情况下能够把飞机安全地飞下来,也是他们技术能力的一个体现。飞机越来越先进,但最终飞机安全还是要靠人来最终把握好。
▲执行航班任务的伊尔-18型飞机
1965年6月11日,北京西郊机场迎来了非洲远航归来的伊尔-18型飞机,这是新中国民航第一次国际远航任务,历时14天,飞行44361千米。
岁月流转中,手工记录进出港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电脑替代。越来越多的密集飞行中,从未改变的是中航人践行“民航强国”战略,履行载旗航行的责任使命。
2015年11月2日,一架载着五星红旗的空客A330-200型飞机,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上,穿过了水雾组成的拱门,这是民航界最高礼遇的“过水门”。
如今,新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航线覆盖六大洲,从最初不到20条发展到今天5000多条航线,中航载着五星红旗飞向全世界。
信物讲述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宋志勇说,如今,这本《进出港人员日记》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新的数字化技术替代了手工记录,《日记》播种下的精神仍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从“八一开航”到勇闯世界屋脊
从远航非洲,到率先开通中欧中美航班
从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
到抗击疫情冲锋在前
中航人在一次次起降
一班班飞行,一项项任务中
锤炼出了听党指挥、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的“精忠报国”奋斗精神!
———— / END / ————
责任编辑丨张丽娟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来源 | 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