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企业信物,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这瓶水, 与7900多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脚下这片宁静的水面出发, 滔滔江水将一路北上, 进入广袤的华北大地, 流淌进那里的千家万户。 汩汩的水声, 将奏响一曲壮美的交响乐—— 那是人类水利史上最为华美的乐章之一。 信物讲述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介绍,这瓶看似普通的水,寄托着北方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期盼。它取自于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为了让这里的清水永续北上,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六十余年,为人民谱写了一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丽诗篇!
早在解放之初,毛泽东主席就曾经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他希望用这个改天换地、连通南北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南涝北旱的大难题。在党的领导下,水利工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规划,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信物讲述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在视频里介绍道,要实现南水北调这样跨流域、跨区域的超大型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和地区都无法实施,这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从长江流域向广袤的北方腹地延伸,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但是,要把宏伟的调水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工程建设技术问题,更要攻克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的重重难关。
此时头顶之上就是滔滔黄河水,盾构机既不能前进,更无法后退,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维修人员冒着相当于两倍高压锅的压力,进入盾构机最前部的开挖舱更换刀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次维修就等同于在死亡线上走一次钢丝。
这样的困难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不胜枚举。丹江口大坝加高新老混凝土结合、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施工、东线低扬程大流量泵站技术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都在施工人员的努力下被一一攻克。
43.5万移民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 ,东线一些原本鱼虾绝迹的污染河流也被治理成了生态良好的清水走廊。水道连接的不仅是南北,更是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信物讲述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动情地说,如今,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胜利贯通,丹江口水库的水已经成功运达了华北。在丹江口水样旁的这另一瓶水,就是从北京海淀区团城湖取来的。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累计向北输水约45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亲自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治水擘画了宏伟蓝图,南水北调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为国家水网建设和国家水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