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人造卫星从美苏冷战中诞生,发展至今几乎人手不离

幽幽龙仔
从古代历史到现代科技,龙仔带你曲径通幽
收藏

本文开篇,先问各位读者一个脑筋急转弯。地球有多少颗卫星?“一个,月球。”不少读者肯定脱口而出。但答案并非如此,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若算上人造卫星(现役),地球的卫星数量超过一千五百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这么多的人造卫星是怎样一步步占领太空的呢?我们还得从美苏冷战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夺取世界霸权,带领各自的阵营与对方展开了一场政治、经济、军事之间的竞赛。

在冷战最初的几年间,两国的“竞赛”都局限在地球上。直到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R-7洲际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把全球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送上太空。

“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由两个半球铝壳对接而成,整体呈球形,直径61厘米,总质量83千克。内置两个雷达发生器和4条天线,还有多个气压和气温调节器。“斯普特尼克一号”在太空轨道飞行了3个多月,围绕地球1400多圈,最后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充分实践,打开了茫茫太空之门,开启了人类科技新纪元。它的设计者苏联专家科罗廖夫无疑是全人类的功臣。

可是敌对阵营的美国可不这么认为,这个大铝球上天后,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每一圈都让美国人心惊胆战。若是这个大铝球换成核弹头,从美国上空经过,这将意味着什么?西方媒体甚至这样报道“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成功发射——“太空界的珍珠港事件”。

美国加快了追赶的脚步,3个多月后,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成功进入太空。该卫星仅重8.22千克,整体呈圆锥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这颗小卫星在当时冷战中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的科研价值。

在此之后,各主要大国都争先发射了自己的卫星。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试验卫星1号”人造卫星。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我们中华儿女在一穷二白的艰难环境下,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英国也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发射了“普罗斯帕罗”号人造卫星。

……

时至今日,人造卫星在科学、军事、民生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其实也是一颗人造卫星。它由美国的航天飞机于1990年4月送入预定轨道,在轨期间经过五次维修(护),拍摄了七千五百多张星空照片,包含约26万个星系,对人类研究宇宙做出了非凡贡献。如今,这颗太空第一镜正在地面之上约640公里的轨道上环绕地球,巡视宇宙,凝望着浩瀚的星辰大海。

人造卫星与我们普通大众最密切的接触非卫星导航莫属了。它由多颗人造卫星与地面接收站组成。其原理就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参考点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希望阅读了本文,当我们再次使用手机导航,听到“开始导航,准备出发……”时,能对正在头顶为我们服务的人造卫星有更多一点的了解。

(转载请取得授权,否则必究;本文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