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筑梦钟山:西迁

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官方账号
收藏

……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本所先迁湖南南岳,历四月复迁云南昆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抵昆明,设办事处于小东城脚二十号,立即计划建天文台于昆明东郊羊方凹村凤凰山上。二十七年十一月八日兴工,翌年七月落成,本所乃迁入该台。

三十四年胜利后,本所奉命还都,翌年五月二十八日离昆经渝返京,十月一日正式在京恢复工作。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中央研究院民国十七至三十七年天文研究所概况”。短短百余字背后是一段苦难的历程,不只是对刚刚启航的天文研究所,更是对整个国家。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深重的灾难之年,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关键转折点。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7月底,平津抗战失利,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被日军占领。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持续三个月。9月11日,太原会战爆发,持续近两个月。11月8日、12日,太原、上海相继失守。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

筹备迁移

七月下旬起,时局日渐紧张。天文研究所遵院方意旨,筹备迁移。决定原则如下:

(子)小件仪器全部携出。

(丑)笨重仪器,除无法搬运外将其宝贵部分(赤道仪之镜头)拆卸装箱。

(寅)天文典籍,大部分装箱运出。

依据第一条原则运出之件,计有太阳分光仪,变星仪,闪光比较仪,罗氏显微光度计,计时表,无线电收报机等。依据第二条原则运出之件,计有大小两赤道仪之镜头,天文钟等。(此外两赤道之零件及大道仪之附属仪器因可暂时不用,且正值南京将陷之际,搬运困难,适值金陵大学包租一轮,故托该校代为运往成都,暂借其使用。)依据第三条原则运出之件,计有图书二十九箱。

“多测一日即多一份记录”

当时,紫金山上的天文观测还在坚持。同时,还在为将于1941年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日全食积极准备。

以太阳分光仪和变星仪体积小,拆卸较易,本着“多测一日即多一份记录”的信念,留待最后拆卸。……乃以七月二十八日之观测作为结束。

变星观测,停止最晚,变星仪除用以拍摄变星外,兼用以拍摄新星、彗星、银河星云等。八一三上海抗战前夕,仪器始拆卸装置,八一一之夜,尚摄有芬斯勒彗星照片,可作为纪念。

两年来所拍摄的照片也全数携出。除彗星新星银河等七十九片外,纯粹变星照片共得二百零七片。太阳和变星两项观测,均系当时国际天文合作事业。

芬斯勒彗星是1937年7月4日由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P. Finsler发现的,轨道为抛物线,是一颗长周期彗星,8月上旬离地球最近,8月11日,在大熊星座北斗七星之开阳附近,肉眼可见,位列二十世纪大彗星表。可惜这张8月11日晚拍摄的珍贵底片如今已不知去向,甚是遗憾,我们找来当时国外拍摄的照片,以飨读者。

1937年8月8日国外拍摄的芬斯勒彗星,5小时曝光。| 图源:BAA/TA comet image archive

辗转西迁

办公地点,历经变易。因紫金山早经划入要塞区域,抗战军兴,登山交通益受限制,随于八月十五日上午迁往城内尚书巷办公。不意是日下午南京即遭首次空袭,落弹地点即在附近,房屋深受震撼,于是又迁往将军巷。八月二十七日南京又遭夜袭,有二炸弹适落庭中,房屋倾塌过半。有工友三人殉难。职员杨君负伤。遂又于翌日迁往赤壁路(余青松家中)办公。同时,除一部分职员留京外,曾遣一部分职员随院中其他各所赴南岳,又有一部分职员于此时疏散。十二月杪(音秒,意末),南京形势日紧,留京各职员亦相继赴湘。十二月二十八日由南岳迁往广西桂林。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离桂,二十五日迁抵云南昆明。

根据当时中央研究院的部署,天文研究所和历史语言、工程、化学等共四所经湖南转昆明。1937年8月23日,天文研究所派先遣队携西文图书和变星仪、太阳分光仪、计时仪器等搭轮船赴武汉,转赴长沙,后转移至南岳衡山寺院。留在南京的余青松所长等人在市内辗转办公,坚持到12月才撤退到长沙,后也转移至南岳寺院。天文研究所汇合后又随其他各所撤往桂林,驻桂约半年,于1938年春,经越南转入云南,最后于4月25日到达昆明。

凤凰山天文台

天文研究所以观测为基础。南京天气除秋冬两季外,阴雨较多,全年观测机会频少,故本所早有设立分台之计划。此次播迁湘桂滇三省,沿途考察天气及地址,均不适宜。迁滇以后,知昆明天气特别优良,地高气薄,星光显明,且除雨季外,晴天居多,确宜于天文观测。故最近半年以来,以建筑分台工作为中心。曾向四郊堪觅适宜地点,先后选定黑龙潭、太华山、凤凰山三处。三处地形均经测绘完竣。最终决定选用凤凰山,地址为大羊坊旺村村中公地,与该村代表签订合同,租用20年(租满得续租),玄由余所长亲自设计分台及职员宿舍图样,委陆根记营造厂承筑。

凤凰山天文台(李约瑟摄于1944年9月2日 云南天文台提供)

凤凰山天文台于1938年11月8日正式开建,1939年春竣工。凤凰山天文台规模不大,只有三座砖墙平房,分别作为台本部(办公室、变星仪室、太阳分光仪室、图书室、会客厅等)、职工宿舍以及后勤用房。建筑由所长余青松亲自设计,这是继紫金天文台之后,时隔8年他设计并组织建造的第二座天文台。

凤凰山天文台带“天文研究所”字样的瓦当(云南天文台提供)

从南京带来的仪器也相继安装完毕,当时能工作的只有两架:海尔太阳分光镜和罗氏变星摄像仪。1939年5月,中断了近两年的天文观测在新落成的凤凰山天文台部分恢复,并继续开展相关的国际合作研究。

安装在凤凰山天文台的罗氏变星摄像仪(云南天文台提供)

从1938年4月25日抵昆到1946年5月28日离昆,天文研究所在昆明前后历时共八年。

战争打破了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局面,但却更坚定了科学家们科学救国的信念。当年的西迁是为了保存科学火种,完成未尽的科学事业,同时也播下了新的火种。

轮值主编:杜福君

编辑:王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