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能飞出正弦曲线的鸟,数学一定比你好吧

物种日历
每天一物种,带你看世界。
收藏

在国内观鸟时我去过不少地方。有一种鸟,似乎总能出现在观鸟的路上。在东北、在新疆、在云南、在东部沿海,在中原腹地全都有它的身影,广布程度比麻雀、喜鹊和戴胜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遍布全国。

但它又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既不像麻雀、喜鹊那样家喻户晓,又不像戴胜那样外形出众。在一众“小雀鸟”中间,体色只有黑、白、灰的它,实在不起眼。

它就是白鹡鸰[jí líng](Motacilla alba)。

头衔众多的“多动症”

我周围有不少人虽然不观鸟,但见到它也能叫出名来——当然不是白鹡鸰这三个字了。我听过的有点水雀白马兰花白颤儿,在山西还有人叫它河旦旦。最精彩的是我在江西的时候,有朋友叫它“屎缸[diáo]”(不知道对应哪个汉字,也有说喜鹊是屎缸[diáo]的),真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名字。

从诸多的别名俗称中,能解读出一些白鹡鸰的特点,比如与水有关,可能因为人们总是在水边观察到它吧。再比如“颤儿”这个字眼,形象地表现了白鹡鸰的动作特点。 

这一点在它的英文名和拉丁名上也得到了体现,白鹡鸰英文叫White Wagtail,wagtail就是晃尾巴的意思。属名Motacilla也是“移动尾巴”的意思,而alba代指白色。

所以这也道出了白鹡鸰最明显的行为,就是它在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晃尾巴,仿佛患了多动症。

当然喜欢晃尾巴的不止白鹡鸰。在中国,它所在的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5种鹡鸰,再加上隔壁山鹡鸰属的山鹡鸰,都有晃尾巴的习惯。只不过山鹡鸰是左右晃,其他几种是上下晃。

独树一帜的动作特征

即便不看晃动的尾巴,在野外见到白鹡鸰也很好辨认。白鹡鸰体长一般在16~19厘米,这种体型的鸟,长成白鹡鸰这模样的是独一份,它的其他行为习惯也非常有意思。 

相比于上树,白鹡鸰更喜欢在地面活动。开阔的荒地、旷野、草滩、湿地、水边,乃至农村的瓦房顶,都是白鹡鸰出没的地方。它喜欢用小碎步行走,这种姿势非常有喜感,以至于有时候我们会用观察白鹡鸰“竞走”来放松眼睛。

等到晚上需要休息的时候,白鹡鸰才会飞到树上。有时会结成成百上千的大群,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树枝上,集体过夜。

白鹡鸰的飞行路线也非常个性,是近似正弦曲线的波浪形。飞行中它们整个身体在峰顶与谷底之间往返,当处于谷底时,扇动翅膀,身体获得升力到达峰顶;之后再降回谷底,然后再振翅飞行,循环往复。

除白鹡鸰外,还有如啄木鸟等鸟类也遵循这种波浪形的飞行模式。

成家生娃不挑地儿

白鹡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农田、道路、水域周边等地区都能生活。对繁殖地的选择也比较宽泛,自然中的石堆、土洞与人工建成的墙洞、房檐、建筑料堆等,都能成为它的繁殖场所。

每年3月至5月是白鹡鸰的繁殖期。雌鸟一般一窝产五、六枚卵,经过大概两周左右的孵化,雏鸟破壳。此后雌雄亲鸟共同担任育雏的工作。

雏鸟的食物绝大部分是各种昆虫,其中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比例较大。再经过3周左右,雏鸟就会离开亲鸟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白鹡鸰有时会先后产卵两窝。

眼花缭乱的亚种

虽然相貌平平无奇,但白鹡鸰有一点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就是诸多亚种之间的外形区别。白鹡鸰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非也有局部地区),共分为9至11个亚种(有些亚种分类地位尚无定论)。

白鹡鸰在中国有7个亚种,我们来挑6种捋一捋。

总体上各亚种之间,主要辨别点集中在以下几处:是白色还是有纹?头顶与后背是黑色还是灰色?再结合胸前的黑色区域翅膀的白色区域来判断。

为了简化认知,我们主要用雄鸟的特征说一说。

1. leucopsis 亚种

有文献称之为“普通亚种”,特点是“白脸黑背”,胸前有“黑色围巾”。可见于中国各省,是东部地区常见的亚种之一。

2. baicalensis 亚种

有文献称之为“东北亚种”,特点是白脸灰背,胸前有黑色“围巾”,在中国大部分省区也可记录到。

3. ocularis 亚种

有文献称之为“灰背眼纹亚种”,顾名思义,特点是脸上有一道黑色过眼纹,背部呈灰色。此亚种在国内大部分省区也可见到。

每年的4月至5月,在北京郊野的空地上,会出现数量庞大的“鹡鸰大军”,里面最多的就是以上三个亚种

4. lugens 亚种

也称为“黑背眼纹亚种”,该亚种主要沿中国东北与东部沿海一线迁徙,北京亦有记录,相对罕见。脸上有黑色过眼纹,雄鸟背黑,雌鸟背灰,翅膀上白色斑纹面积较大。

5. alboides 亚种

俗称为“西南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邻近区域,北京也有过记录。头顶、后背、前胸与脸侧黑色区域连成一片,仅眼睛周围有一圈白色。我去云南出差时,看到遍地的白鹡鸰,绝大多数是此亚种。

在云南我遇到了两个不同亚种的白鹡鸰并驾齐驱,左边是leucopsis 亚种,右边是alboides亚种。图片:高大向

6. personata 亚种

头、颈、喉、胸、脸的黑色区域连成一片,背部为灰色,眼睛周围为白色。该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甘肃等地,东部地区没有发现。

personata亚种,摄于新疆吐鲁番。图片:高大向

咋样,晕了没有?对于一部分观鸟者来说,辨析不同亚种之间的区别是一种乐趣,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相当于学有余力时候的拓展部分期末考试不考。在观鸟的时候,体验自然里不同物种间精妙的互动,就已经使我满足了。

附加题:鹡鸰大家族

最后说说除了白鹡鸰,常见的还有哪些鹡鸰。

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也是全国皆可见到的一种鹡鸰,在水边常见,背灰臀黄,尾巴相对较长,脚成肉色。

一只站在屋顶上的灰鹡鸰。图片:高大向

黄鹡鸰(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这又是一种亚种繁多,分类复杂的鹡鸰。它们身体全黄,脚是黑色的。

另外国内还有西黄鹡鸰(Motacilla flava),辨析与分布以后有机会再聊。

西黄鹡鸰与黄鹡鸰的亚种繁多,图为拍摄于新疆的西黄鹡鸰。图片:高大向

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

这是我最喜欢的鹡鸰,雄鸟头部与身体均为柠檬黄色,非常漂亮。

黄头鹡鸰是我最喜欢看的一种鹡鸰。图片:高大向

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

山鹡鸰长相独特,不会认错。我在北京大学见过两次,相比于其他鹡鸰,它更喜欢上树

这么多鹡鸰,都能分清了吗?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6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高大向。

内容来自:物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