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苏州的水城格局与防火

消防先生
向公众传播消防知识,使人们远离火灾。
收藏


苏州是一座水城,城外湖泊星罗棋布,城内河道纵横交织。


苏州的水城格局,与运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代,历朝多有调整和浚。苏州境内的运河是江南河的重要一段。


在周长约16公里,占地面积14.2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既有宽阔达50米到80米的大运河环抱,又有内城河一圈。


域内河道如纬如经,数以百计,构成苏州古城科学又合理的自然消防体系。


便捷的水运,促进了苏州的繁华。唐代以后,苏州就成为江南第一雄州,东南一大都会。


运河流经府城西部,使得阊门及其附近地区商业非常繁荣。明代文人唐伯虎在《阊门即事》中说:“世间乐土是吴中,内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崇祯间《吴县志》载:“阊门至枫桥,十里长街,牙行相望,万商云集,百货充溢,规模之大,世茂之盛,无出其右”。


工商业的繁荣,导致苏州阊门内外等闹市区地价飞涨,寸土寸金。许多民舍店铺侵占官道。原本可容五马并行的马路,到了清初店铺面对面,屋檐几乎相接。


南浩街的横巷中仅容一人进出的小巷就有四条。一旦发生火灾,城壕虽近在咫尺,但无法容纳很多人参与灭火的情况时有发生。


古代中国的建筑大多为木结构,容易起火蔓延。


《红楼梦》中第一卷叙述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的“葫芦庙”火灾,就是那时苏州阊门外的建筑:“此方人家俱用竹篱木壁,也是劫数应当如此。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对于这种情况,当年的官府也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清乾隆六年江苏巡抚陈大受,苏州苏州知府觉罗雅尔哈善拓宽南浩街周围的姚家弄和得心巷,还新辟的同善、中正、兴仁三条水弄,以备不测。


这个民生工程得到有识之士的拥戴。


消防通道被占用和治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事。例如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二月初九夜东中市上下塘发生火灾。


当时水龙本可从最近的张广桥桥堍取水,四个桥堍都有水埠头。


但西南角的水埠为糖果所占,并堆满了垃圾,剩下的东北及东南水埠可通行,但桥面也被摊棚所占,只剩狭路,起火时摊棚尚不肯拆。


于是水龙只能转向皋桥及秦伯庙桥汲水,舍近就远,延误灭火。


事后吴县县府出示布告严禁桥面桥堍摆摊搭棚,如有违犯,查出后严厉查办。


苏州古城由河道构成的公共消防体系,还得到密集分布的民间水消防点补充。


苏州地下水资源丰富。在离河道较远的地方,人们开拓水井,以防火灾。


建国初调查,苏州域内有水井二万多口,无论是街头巷尾,房前屋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是我国保存古井中最多的城市。


园林之城苏州,在明清两代第宅园林多达271处,园内或大或小,都有一个池塘,大型园林的水池又与园外的河道相通,蓄水量很大,构成大中型的消防水源。


古代苏州的许多居民在家里备有水缸,大户人家在厅堂前配置一对做工讲究的荷花缸,普通居民家里配消防水缸,一旦发生火灾,它们就成了最近的水源。


除了水以外,苏州在建筑防火上也做得很好。


古民居广泛采用石库门、马头墙、观音兜、封火墙、备弄、藻井、太平窑、密室等防火,它们在一旦发生火灾时,能阻止火势蔓延。


苏州古人有很强的消防意识,他们充分利用水城的自然优势和当时的防火技术,使这座大都会在历史上火灾较少发生,展现了苏州人的智慧和远见。



如今,市政消防供水管网已替代河道,成为首要的公共消防体系;


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也替代消防水缸,成为建筑物内最重要的消防设施。可是苏州在应用现代消防技术的同时,把两千多年的“水元素”理念也传承下来。


例如今年刚落成的江苏省第一高楼九龙仓苏州国际金融中心整体采用“鲤鱼跳龙门”作为象征主题,面向金鸡湖迎水展开,如鱼尾般曼妙的弧线,从水面沿裙房一直延伸至主塔楼。其寓意繁荣昌盛,也意味着以水克火,提醒人们注意消防安全。


中心还在54层建成世界上最高的消防安全教育馆,帮助中心的员工和居民提高消防意识和消防知识、技能的水平。


当代苏州,还在续写水与火的新篇章。


END


文|范强强


内容来自:消防先生

评论
科普基层普通工作者
贡士级
合理布局,科学规范,造就一座古城。
2020-05-28
张宇益5ea116100d843
进士级
防火。
2020-05-09
龙海。
庶吉士级
苏州的水城格局与防火👍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