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到“大猫”(大型猫科动物),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狮、虎、豹,下一个梯队一般是诸如猎豹、雪豹、美洲豹各种“豹”了,再往后就是puma、猞猁狲什么的。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云豹(Neofelis nebulosa),有可能是现生大猫之中,最为神秘、我们了解最少的一种。
云豹由Griffith于1821年命名,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及周边岛屿。云豹的名字源于其毛皮上的“云纹”,这种独特花纹让云豹非常容易识别。 扑朔迷离的台湾云豹 以前,云豹的家族都被我们当做同一个种而存在。直到2006年,生活在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云豹,被分类学家定义为一个新的种,即:巽他云豹。经过遗传学的分析,可以确定巽他云豹最晚在140万年,最早290万年前就已经和生活在大陆上的云豹种群停止了基因交流,到今天,巽他云豹经过上百万年的独立演化,和大陆的云豹已经在皮毛颜色、花纹、头盖骨的形状及牙齿的大小上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异。 云豹在分家之前,巽他云豹是一个亚种。在当时一般认为,云豹有三个亚种,分别是:云豹指名亚种、巽他云豹和台湾云豹。这三个亚种之中,最扑朔迷离的就是台湾云豹。在很多资料中,都认为台湾岛是有云豹生存,首先台湾岛的环境与我国华南地区十分相似,而华南地区一直就有云豹种群广泛分布;其次,台湾岛的动物种类亦和云豹分布的其他地区差不多,云豹喜食的猴子、雉鸡、小麂和松鼠数量都不少,足以让云豹吃饱喝足;另外有日本学者拍摄的台湾土著的照片中有明显属于云豹毛皮。这就是神秘的“台湾云豹”存在的证据。 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台湾云豹的活体,甚至连肢体残骸都没有发现。而且除了日本学者拍摄的照片以外,并没有其他照片和影像存在。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台湾并没有云豹存在,当时拍摄照片中的云豹毛皮,是通过贸易,从东南亚流入台湾,最终被土著获得的。但是在我的心中,一直希望在宝岛的密林深处,还有一小群隐秘的台湾云豹,静静地繁衍生息,不被我们所发现。也许对于它们,这才是最幸福的存在。 云豹不是豹 云豹虽然名字里也有豹,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豹”,云豹与豹属的其他大猫区别如此之大,分类学家将其单独分为一属。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云豹的家族大约从640万年前,就已经和其他猫科动物分道扬镳,进入了独立演化的道路,这就解释了这位身披云纹的密林隐士为何如此独特。 云豹的身材修长,在一票高大威猛的大猫家族中显得十分冷俊秀气,它披着一身暗黄色的毛皮,其上有大块的、深浅不一的斑纹,形成独特的“云纹”衣裳,也算是动物界的云裳了。据说这身衣服可以让云豹在密林中更好的隐蔽自己的身形,利用林间的阴影和交叠的植被接近猎物,伺机将其制服。 嘴大腿短尾巴长 云豹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大嘴”。云豹的颌部开合角能接近90°,远超其他大猫(一般不超过70°),而云豹的犬齿可以达到4厘米长,这也是所有现生猫科动物中犬齿与头骨比例最长的,甚至接近了已经灭绝的剑齿虎,也让云豹有了“小剑齿虎”或“现生剑齿虎”的绰号。 有些学者认为,这一特征可能和云豹特殊的捕猎方式有关:现生的猫科动物,在捕食大型猎物,特别是大型有蹄类的时候,往往采取咬住猎物喉咙,利用犬齿切断气管与颈动脉令其窒息的方式,而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云豹在捕猎大型猎物时,往往采取咬住猎物头颈后部的方式将其制服。较大的颌部开合角更有利于提高上下犬齿的间距,更长的犬齿能够更好的给猎物致命一击。 云豹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身上的四条“小短腿”还有几乎和身体等长的“长尾巴”。在某些视角下,云豹的腿会显得特别的短粗,有朋友甚至笑称云豹可以说是“贴地飞行”。说到腿,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型猫科动物中,还有一位“大长腿”:薮猫。薮猫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大猫”,它的体型略小于云豹,虽然两者都以“身材”修长、颜值颇高而著称,但薮猫的体格与云豹正相反,云豹是“小短腿”+“长尾巴”,而薮猫则是“大长腿”+“短尾巴”。 两种大猫的体型差别如此之大,就要从它们生活的环境差异说起。云豹主要生活在茂密的树林之中,这里遍布参天大树,而云豹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下地的时间并不多,它的腿短小、粗壮而坚实,配合宽大脚掌和与几乎和身体等长的大尾巴,这几样“装备”让云豹犹如武林高手,施展蹿房越脊的轻功,在密林之间、大树之上,可以健步如飞、如履平地。 薮猫则生活在草原上,这里的草高而密集,你要是个儿太矮了,漫步在其间什么都看不见啊,估计活不过半集就得见达尔文去了,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大长腿窜蹦跳跃也更加敏捷。动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将自己的器官演化成最适应环境的形态,正是如此,才让我们这颗蓝色星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猎食者却被猎 云豹主要的猎物,是生活在树上的各种灵长类、啮齿类等中小型脊椎动物,当然对于其他可以捕捉到的动物也是来者不拒,漫步在林间的赤麂、小麂等有蹄类、身上长刺的帚尾豪猪、身披铠甲的穿山甲、色彩鲜艳的各种雉鸡甚至水里游的鱼儿,都是云豹菜谱上的“常客”。云豹的栖息地经常与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重叠,云豹也会因虎豹等食肉动物的存在,对自己的菜单进行“调整”。但限于体型的缘故,云豹几乎无法捕捉体型超过毛冠鹿的动物。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云豹偶尔也会铤而走险捕食家禽家畜。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云豹的种群数量呈断崖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丧失。在60年前,中国境内,云豹的数量还比较多,贵州、云南、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份,皮毛收购站每年都可以收到100张以上的云豹皮。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境内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再加上滥捕滥杀,除了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云豹种群还有一定数量外,其他地区的云豹种群均已到了灭绝边缘。 今天,我国确定的有云豹种群的地区仅剩四个:西藏墨脱、云南德宏州、临沧市沧源县、西双版纳。回忆我在2013年出差云南,在临沧逛菜市场的时候,曾经见到一个血剌呼啦,个头不小的猫科动物脑袋,想想很可能就是个云豹脑袋。 在寂静的夜里,我敲击键盘撰写关于濒危动物的科普文章的时候,常常被悲伤的情绪影响,甚至有时一宿无法入睡——也许此时,又一只云豹陷入了兽夹、一头非洲象倒在盗猎者的枪下、一条加州湾鼠海豚宝宝因食物不足而饿死……我多么希望能够有那么一天,蓝色星球上的人和动物们能够和谐相处,悲剧不再发生。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7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二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