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你口臭、恶心、吃不下饭,这个小东西却在你胃里蹦迪

物种日历
每天一物种,带你看世界。
收藏


在四十多年前,医学界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胃溃疡是由情绪不稳定、精神压力大以及抽烟等生活习惯导致的,并不存在什么病原体。

但胃溃疡毕竟是个病,胃酸腐蚀胃壁不仅使病人十分痛苦,还存在胃穿孔的致命风险。于是,水杨酸铋等胃酸中和剂被广泛应用在胃溃疡的治疗中。虽然症状得以缓解,但胃溃疡的复发率仍旧非常高,可以说是治标却不治本。



胃里小菌菌,你的“小祖宗”

1980年代,一名叫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的消化道医生刚刚硕士毕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和病理科医生罗宾·沃伦(Robin Warren),从医院保存的胃黏膜样品中鉴定出了一种仅有几个微米长的弯曲状微生物。之后他们收集了更多胃溃疡病人的胃黏膜样品,发现这种弯曲状微生物的检出率高得惊人。不过,能检出并不代表它就是导致胃溃疡的真凶。


在这之前,微生物学中有着鉴定病原体的“金科玉律”,那就是科赫法则

  1. 在某一疾病的每个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 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再次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只有通过试验证实了这四条,才能说明那种弯曲状微生物就是导致胃溃疡的真凶。


于是巴里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试验。虽然之前通过大量观察病人和健康人的胃黏膜样品,已经很顺利地证实了科赫法则的第一条,但它在第二条——获得这种生物的纯培养——上却遇到了困难。

这种在胃里生存的生物显然一点都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巴里试遍了各种各样的培养基,给它们“吃香的喝辣的”,可它们死活就是不愿意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巴里意识到不同病人的食谱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这种生命体却能在不同病人体内存活,很可能它们挑剔的并不是营养,而是其他的环境条件。


最终试验发现,这恼人的小家伙只能在氧气含量5%~8%的环境下生长,正好与胃部的氧气含量相似;它们在正常大气或绝对无氧的环境中都无法生存。

解决了细菌培养的第二条,接下来三和四也很顺利地通过动物试验得到了证实。巴里最初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i),并很快撰写了论文,希望这一发现能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他决定干了这杯菌液

打破传统观念的科学发现首先往往会遭到质疑。巴里不仅论文被拒,甚至还在学术会议上被人公开羞辱。一怒之下,巴里吨吨吨干了一瓶细菌培养液,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对象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喝下菌液的他也来了个胃炎套餐,口臭、恶心、呕吐、胃胀。在自己的胃黏膜样品中,巴里发现了这种弯曲的微生物。在证实了自己的发现后,他用自己发明的抗生素疗法很快治愈了自己,并且还治愈了数十位胃溃疡患者。但即便如此,他的成果也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间,巴里仍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继续着研究。最终根据基因序列的特殊性,这种“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被归为一个新的属——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而这种细菌被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在拉丁语中 Helico 意为螺旋状的,bacter 指细菌,pylori 是幽门的意思。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元凶这一观点才逐渐被接受。2005年,巴里和罗宾两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吹口“仙气”看看菌

早年,胃溃疡与病原体无关论的支持者们大多是抱有这样的理由:胃内是一个强酸性环境(pH=1~2),没有什么病原体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繁衍下去。

诚然,大多数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依赖稳定的内外酸碱环境,对幽门螺杆菌来说也是如此。不过幽门螺杆菌在这方面有奇招,它的基因组能编码一种尿素酶,这种酶能够降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而氨可以中和细菌附近的胃酸,从而保护自己免受胃酸的攻击。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还善于钻孔,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使得胃容易被胃酸侵蚀,导致胃溃疡。


当下,人们就是利用幽门螺杆菌产尿素酶的特征,来检测一个人是否被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吃下一粒装有碳14同位素标记的尿素胶囊;若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则碳14同位素标记的尿素会被降解为碳14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随着呼吸呼出体外;将其收集在集气装置内,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碳14的放射剂量,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多喝热水”有用吗

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中国人都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如此高携带率背后的原因,正是一些日常中我们并不是很在意的生活习惯,例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吃大锅饭却不使用公筷等等,一人得胃炎、全家都感染的例子也有发生。另外,未完全熟制的食物或不洁的饮用水也可能带有幽门螺杆菌。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携带者都会发展成胃溃疡。据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统计,仅有10%的携带者会最终形成胃溃疡。如果不予以及时治疗,长期反复的胃溃疡可能会增加胃穿孔或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如今即便被诊断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必担心,现在的药物可以很有效地将其消灭。

幽门螺杆菌最怕的就是抗生素了。目前最流行的三联疗法包含三种药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两种抗生素,直接杀掉幽门螺杆菌;以及一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摄入后可形成铋盐沉淀保护胃黏膜破损处,使其免受胃酸伤害。除此之外,有时还会使用四联疗法,添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通常情况下,坚持服药7~14天就可将幽门螺杆菌彻底消灭。

需要注意的是,“多喝热水”和“吃养胃的食物”虽然能短暂缓解胃疼的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一次感染能完全治愈,但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可能还会找到回来的路。分餐制、用公筷、不互相夹菜,这些看似疏远了亲情或爱情的行为,其实才能真正保护你最爱的人。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7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Nekout。


内容来自:物种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