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测温枪,真的能防住境外输入病例吗?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疫情现状:


2020年3月16日0-24时,意大利新增确诊人数3233人,德国新增确诊人数1174人,法国新增确诊人数1174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欧洲已经全面沦陷。3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例,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国家卫健委宣布,外防输入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大家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进入小区、商场、办公室前都要用测温枪“哔”一下?看到体温正常,不止工作人员放心,自己也安心多了。

可是,不知道大家在测温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这种状况——体温的确没有超过37.2℃的警戒线,但是显示出来的居然是34℃、35℃……这忍不住让人怀疑,是测温枪不准,还是自己太“凉”?

测温枪,还能不能完成监控体温、预防境外输入的任务了?


正常体温,不低于36℃

根据测量方法不同,人的体温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正常腋温范围为36~37℃,正常口温范围为36.3~37.2℃,正常肛温范围为36.5~37.7℃。

总的来说,都高于36℃。


体温低于36℃,和3大原因有关

1基础体温较低


基础体温指清晨醒来第一时间测量的体温,大部分人的体温都处于正常的体温范围,但是有少部分的人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如老人、瘦弱的人、某些疾病终末期病人等,体温可能低于36℃。


2疾病引起体温降低


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昏迷、严重冻伤时,人体的体温会下降,低于36℃。但只要能够自主出入公共场合,体温过低应该不是这些疾病引起的。


3测量方法不当


体温过低,最可能是因为测量方法不当。体表各部分之间的温差比较大,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离躯干和头部越近,皮肤温度越高,所以测温枪应该测量前额、耳膜等部位(为了方便,也可以测量内关部位)。可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额头大量出汗,都会使读数偏低;在室内进行测量、测量前擦去额头的汗、测量前戴帽子,都能对额头进行保暖,提高准确度。


测温枪,的确存在一定误差


体温过低虽然有了解释,但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电子测温枪真的准确吗?电子测温枪,又叫做红外线温度计,它具有高效、快捷、无交叉感染、无污染等优点,但测量结果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正规厂家出厂的红外线温度计虽然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较为准确的测量体温,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环境温度、光线、肤色等多方面的影响,红外线温度计的工作环境一般要求为16~35℃,在目前环境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采用额温测量的方式,有可能错过部分发热,特别是低热人群。


目前冬春季,气温比较低,手持红外体温监测仪在使用前要进行校准。尤其在测量从室外进入室内的人员,或者在室外使用测量仪的时候,建议测量衣服或者围巾覆盖的皮肤部位,比如额头、耳膜、脖子,这样能使得到的数字更为准确。测量额温的温度计在测量其他部位,如手腕时可能存在误差,所以采用红外线温度计测量体温时,如果出现体温异常情况,应用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再次测温。


测温枪不准,会导致境外输入病例增加吗?


既然测温枪有一定误差,在这个防止境外输入的关键时刻,测温枪会不会漏检入境发热人员?答案是:基本上不会。在机场、海关、地铁等交通枢纽会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大规模筛查,红外热像仪的准确性虽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误报假阳性和假阴性。所以被红外热像仪标记为发烧的旅客,通常要经过二次筛查,用口腔、耳朵或腋窝体温计来再次确认体温,提高检出率。并且,在北京、武汉等地已经开始实施“入境集中隔离”,对所有境外来京、来汉人员实施申报管理,统一接送至集中隔离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相信境外输入会得到有效控制。


测温,并不是新冠肺炎的唯一筛查方式


如果仅筛查发热一项指标,可能有很多新冠肺炎患者被漏诊。潜伏期,一般不发热新冠肺炎潜伏期可以是1~14天,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一般没有发热的表现。不一定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发热发热虽然是新冠肺炎的特点之一,但依然有少数患者表现出不典型症状,如消化道症状(腹泻、恶心、呕吐)、心悸、心慌、头疼等,甚至还有无自觉症状的患者。部分患者使用退热药物降温部分发热患者可能提前服用了退热药物用以通过发热筛查。


测温只是我们筛查新冠肺炎的手段之一,还应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个人症状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密切观察。对于密切接触者、疫情严重地区到访人员,我们已经有很好的措施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大家不用太担心。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经逐渐“退热”,但测温仍是监控疫情复发的一条重要途径。除了配合测温之外,还得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好卫生习惯,直到战疫结束的那一刻。


参考资料

1.刘雨薇,龚仁蓉,许瑞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筛查相关问题的证据总结[J/OL].护理研究.2020,34(36):1-5.

2.张晓晔,徐超,何利民,等.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人体表面温度场测量及误差修正[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45(10):38-44.3.邓厚斌,葛毅.医用红外热像仪在门诊预检分流中的应用[J].2005,20(1):29-31.4.朱大年.生理学.第九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国卫办医函〔2020〕184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S].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20.6.杨维秀,金花成.红外电子额温计替代水银体温计的临床应用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14):176-177.7.高歌,张利岩,沈志奇等.红外线体温测量仪不同部位测量结果与实际体温的差异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98.8.刘永平,谢彩洪,刘凌昕.电子体温计在临床使用的现状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2018, 33(4):111-114.

内容来自:蒲公英医学情报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