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护士渴到心脏骤停?原来电解质如此重要!

饮食参考
专注于吃的那些事儿。
收藏


从武汉封城到现在,5万医护精锐的全身心投入和付出终于赢得一线曙光,中国进入“严防输入”的新阶段。


目前全球疫情中心已转移到欧洲,如何保护那里的医护人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根据中国的战疫经验,医护人员不仅要防院内感染,还需要应对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过度疲劳和脱水、电解质失衡,有时候这些问题比病毒更厉害。


这不是危言耸听,之前有南京鼓楼医院的一位护士在4小时值班后出现比较严重的脱水。


还有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一位来自广西的护士,值完一班岗后在缓冲间心脏骤停,晕倒5分钟之后才被保洁员发现。


虽然经过抢救恢复了心跳和自主呼吸,但仍然生死未卜。


疲劳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大量电解质流失导致的“低血钾症”——当时她的血钾仅为 2.6(毫摩每升),而正常值下限为3.5。


成年人的体重大约60%左右是水分,所以可以把人体理解为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缓冲池,稍微出点汗没事,但多了就会出问题。


通常人体失水5-10%就可以引起循环功能失常,超过10%则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医护人员当然知道脱水的危险,但他们必须穿上防护服走进“红区”(污染区)。


防护服里面不仅呼吸不畅还闷热无比,有记者进入火神山医院红区拍摄了2个小时,结果衣服湿到能拧出水。


而很多医护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和防护装备,甚至长达8-10个小时不吃不喝,还有些医护人员为了准备进入隔离区而提前不喝水。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出隔离区之后尽快补水、补电解质就很重要。


中国疾控中心1月31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膳食营养临时指南》明确指出:


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大量排汗,因此在回到正常环境后,应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用水,以便在补充水分的同时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这里的“含电解质的饮用水”,不能用纯净水,否则反而可能引起“低钠血症”。


白开水可以凑合,但最佳选择应该是为流汗而设计的电解质饮料或医用补液盐等。


之前天津市红十字会给一线医疗人员捐了一批宝矿力水特,应该就是干这个的,但愿欧洲那边的医院也有类似的补给吧。



可能很多人对“脱水”这个词比较陌生,但它实际上很普遍,只不过通常不严重、不致命。


因为大脑会对脱水状态作出反应,最直接的就是你会觉得口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才能摆脱脱水状态。


下面这个是我在国际组织的(男)厕所拍的,尿色在虚线以下就是脱水,你现在可以去厕所自己对照一下



普通人也可能出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严重腹泻、呕吐,尤其是短时间多次上吐下泻;


—因发烧、体虚等疾病状态导致的流汗;


—高强度、长时间、大运动量活动,比如马拉松、踢足球、打篮球、负重越野、登山等;


—高温天气长时间的室外活动,例如夏季露天施工、街道保洁、站岗执勤、送快递、逛街等;


—特种作业环境,比如炼钢厂、火灾救援、地下采矿等……


所以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可能中招,因此需要留个心,万一出现这些情况,一定不要忘了及时补充电解质。


解决的办法倒也简单,提前准备一些电解质饮料或自己配一点糖盐水,随时喝一口就是了。


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忽视“电解质”的重要性!


内容来自:饮食参考

评论
😝😃
贡生级
长知识了
2020-05-24